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愿你走过的曲折,都会变成彩虹 > Part1

Part1

慢慢变好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为了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选择慢慢变好,是给自己,也是给时光最好的礼物。

过有一点压力的生活

微博和公众号上我经常接到读者们的私信:

米粒姐,我马上要考大学了,我觉得压力很大,好烦恼。

年底工作考核,不合格的要被辞退,我觉得压力好大,好烦恼。

米粒姐,男朋友比我优秀很多,我总担心他会喜欢上别的女孩,我觉得压力好大,好烦恼。

最近我贷款买了房,每个月都有一大半工资要还房贷,我觉得压力好大,好烦恼。

听了这么多抱怨,每一句都指向了“压力”这个问题,看来压力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都不太好。可事实上,我们真的了解压力吗?有压力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吗?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讲师凯利·麦格尼格尔是研究压力的专家,在看完她写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之前我对于各种考试的厌弃、对大型公开课的畏惧、与陌生人打交道时的紧张都源于我对压力的错误理解。

在麦格尼格尔看来,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你的反应。心理学对于压力最早的研究起源于匈牙利内分泌学家汉斯·塞利。他在对小白鼠的实验中发现,小白鼠无论被注射过什么,都会染上出血性溃疡,免疫系统的所有器官也都缩小了。原来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注射过的药物,而是注射这个行为本身。小白鼠获得任何不舒服的体验后,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于是许多健康学家告诉我们,压力对人体有害。正是基于这一印象,当我们感到压力逼近的时候,我们就会倍感紧张焦虑。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我们本能地开始厌弃、恐慌、逃避,甚至不惜伤害自己。

记得初二上半学期的一个

周五,我突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原来是因为我平时作文写得不错,被班主任推荐去学校参加演讲比赛,首轮题目是《战胜脆弱》。

班主任轻描淡写地说完,一挥手,就让我回家了。可我的腿就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我慢慢地走出教学楼,越想越觉得恐怖。这对于14岁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那时的我,就像日剧里女主角台词里写到的那样:回首一想,我从来都不是自己人生的前锋,每次都是适当防守、适当撤退。我只是个有球传过来也没勇气回踢,又不敢躲球的乌合之众的后卫。

那天,回家的路格外漫长。霓虹初上,我那孤独又可怜的影子被灯光一会儿扯到左边,一会儿拽到右边。

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缓慢地消化着这件事情,一抬眼才发现连单元门都进错了。

整个晚上,我都没怎么说话。爸妈以为我和同学闹别扭或者没考好,劝了几句,见我无心应答,也就放弃了。睡觉前,我突然想起小学的时候,有个同桌一到考试的时候就生病,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身体这么弱,隔三岔五就发烧。她神神秘秘地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因为她有秘诀。

操控身体健康的秘诀?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她说只要把蘸满凉水的毛巾敷在胸口,打开窗户吹五分钟,第二天保证就发烧了。她再三保证这就是她每次逃脱考试的独门法宝,揪着我的领子,要我发誓绝对不许告诉别人。

说实话,我当时将信将疑,没放在心上。压力猛然来临,我脑海中竟然也生出了这样荒唐的念头。要不,也生一场病吧,病了就能名正言顺地躲过演讲比赛了,让老师再找更优秀的同学替补。

打定主意后我如释重负,在床上安安静静地等到父母睡着,然后蹑手蹑脚地溜进了厨房。十一月底的北京,已有阵阵

凉意。站到窗前就能感到冷风从各个缝隙钻进来。我轻轻地打开水龙头,把毛巾蘸湿敷在胸前,然后悄悄打开了窗户。

带着对自己深深的诅咒,我睡得异常安稳。第二天刚一清醒,我就四处乱摸。试试额头,又拍拍胸口,除了眼睛有点酸,都和往常一样。妈妈熟悉的叫早声又魔音千里了,我慌忙爬起来穿衣服,心里是满满的失望。

怎么办?居然没有发烧,是不是水不够凉,还是吹风的时间太短。我胡思乱想着出了门,又开始发愁了。

其实让我觉得恐惧的真的是演讲比赛吗?读完麦格尼格尔的书,我才明白我害怕的是脑海中对于这场比赛的悲观的解读与预想。没有自信的我把这次演讲比赛的结果想象得异常可怕,我会失败,我会出丑,我会让大家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