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愿你走过的曲折,都会变成彩虹 > 毁掉你的究竟是什么

毁掉你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意识里,人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绵长犹如一条大江。几时奔流狂泻几时沿溯阻绝,皆认为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命理。

我承认在看英国***纪录片《56up》的时候,会感叹富人的孩子仍富,穷人的孩子还穷。人们在感慨奇迹终究很难发生,我知道会有很多人从阶级固化、亲职行为或家庭习得去解读。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不太成功的人生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惯性。

其中有个一心想考牛津大学的男孩内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7岁的他是众多孩子里笑得最灿烂的,对于未来他天马行空,无限憧憬。然而在他申请牛津大学失利以后,镜头里的他便开始失落消沉,郁郁寡欢,甚至因为精神问题而无法完成大学学业。辍学后,21岁到35岁的内尔一直都很落魄,他干过工地活,当过流浪汉,后来成了海克尼区议会自由民主党成员,随后又兼任教堂教父。很多人会觉得他的后半段不错,至少还是个公务员,可是就生活实际来说,内尔只能靠救济金生活。

我们就这样看着他信心百倍地冲进命运的洪流,看着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看着他徒劳无功,两手空空。他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也有过模糊的梦想,也有过切肤的悲伤,可就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原因是什么呢?是悲观。而悲观的核心就是习得性无助。

乐观的人在遇到坏事的时候,会自动认为坏事只是暂时的,它的影响不会持续很久。而悲观的人常常会把遇见坏事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这些坏事会毁掉他的一生。从而生出一种无论怎么

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挫败感,慢慢这种挫败感就会成为悲观者的固定思维模式。

比如内尔,35岁的时候节目组曾采访他,有一个细节让我心头一紧。记者问内尔:“7年后你想做什么?”他的回答是:“有很多事情我都会想做,问题是我比较可能做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可怕,我想最可能的答案是我可能流浪在伦敦街道上。”

后来我明白了,让我紧张的是他对未来的恐惧和比恐惧更可怕的绝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提到未来,内尔想到的不是灿烂的阳光、温暖的壁炉、平凡却踏实稳定的生活,而是形单影只、居无定所。这直接折射出了他内心的荒芜和凄凉。

连岳曾经写道:“你悲观,自然容易放弃,也有无数多情绪垃圾。跟一个悲观者长期生活,就像搀扶一个醉汉,你要听他痛哭流涕,一放手,他就趴下。跟他活一辈子,不仅累,你也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内尔没有幸福稳定的婚姻,甚至不敢生一个可爱的孩子。

内尔的反应很像《活出乐观的自己》一书中记载的一个案例:一名叫凯蒂的女孩实在没有忍住,于是在某个晚上吃了薯条和鸡翅等高热量的食物。继而很快产生了悲观的解释:她认为这次贪吃使得她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永远失效了。而她对自己也特别失望,认为自己太软弱了,连这点事情都坚持不了,简直糟糕极了。最后她破罐破摔,索性报复性狂吃,一个雄心勃勃的减肥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可见,内尔和凯蒂都是悲观型人格。这类人的内心是脆弱的,一生漂泊。面对挫折,他们一退再退,到最后只能被命运逼

到角落。我很心疼这样过早向上帝缴械投降的人,随波逐流,任凭发落,再不敢有丝毫妄念。命运给予的一切,都照单全收。

生活里也有一个让人唏嘘感慨的朋友。他小学的时候妈妈患病去世了,还欠下了不少债。爸爸为了养活他和奶奶,白天去上班,晚上去舞厅做保安。20世纪九十年代的歌舞厅鱼龙混杂,慢慢的,心灰意冷的爸爸也不想活得这么挣扎,他开始自暴自弃,抽烟喝酒,最后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他眼看着家里的电器、家具一点点被人搬走,楼道里被泼满各种颜色的油漆,连家门都被追债的打手跺开过好几回。他每天放学回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慰默默流泪的奶奶,然后在油腻破旧的灶台上铺上厚厚的报纸写作业、复习。

他说有好几次他都想打开手边的煤气,让这场噩梦提前结束。悲观和绝望像两条恶狼紧紧跟随着他。

“我的人生还会好起来吗?我的未来还有希望吗?”谁也不知道他还能熬多久。到了最后,连栖身的那间小屋子也被他爸爸抵了赌债。

搬家的那一天,爸爸失踪了。奶奶终于撑不住,流完了在这一世的最后一滴泪水。他拿着奶奶藏了半辈子的钱,抱着几件旧衣服住进了地下室。第一天晚上,他看着满屋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