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密经常和我说起她们公司的前台,别人取快递的时候都是笑脸相迎,轮到她总是横眉冷目,仿佛前世有仇。
初中同学前段时间不开心也大致因为这个,她觉得办公室里有个年岁大一点的老师好像总看不上她,说起话来总不在一个频道上。
包括我自己在内,即使把每节课准备得特别充分,把每个环节设计得特别有趣,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上课的时候精神百倍。
还有后台林林总总的留言,有不少苦恼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慢慢地,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即使公司里大部分人都与自己关系融洽,只要有一个比较疏离的,当事人就会非常难受,如鲠在喉。
所以,为此烦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默认系统,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我。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必须依靠这种全勤式一边倒的舆论才能肯定自我啊?这简直是一种自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喜欢什么,必然也会讨厌什么。这个世界有欣赏开朗活泼的,
就有讨厌健谈话多的,有喜欢稳重深沉的,就有讨厌木讷寡言的。夏天的时候,朋友往家里送来好多桃子,我们想分给邻居尝尝,结果对门的阿姨皱着眉头说她和女儿都对桃子过敏,沾上一点点桃毛嘴唇就会肿得老高。
原来我以为人见人爱的桃子都会有抵抗者,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
我曾经也陷入在这条悖论里无法自拔。从小我就是个害怕遭遇敌意的人,于是我拼命地讨好每一位朋友。谁想要我手里的糖果,我赶紧双手奉上;谁让我陪她去上厕所,我就在门外等着;谁放学不想回家,我就和她在学校聊天。我以为,只要自己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就会成为朋友最多最幸福的人。
可惜的是,这种委曲求全的态度天生就招人厌烦。你怎么这么没原则啊?你为什么陪她回家啊?怎么谁都找你聊天啊,那你还有时间和我说话吗?即使我再小心翼翼地讨好,也总有顾及不到的时候。而且,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供
奉,因为你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不断地付出,全方位地付出,你就不应该有自私的念头。所以只要你一个疏忽,恶意就会如潮水般将你淹没。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近百年的光阴风雨兼程。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而这些人或事往往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很多时候,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你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立。
比如,前段时间,我朋友就和我抱怨,因为她在公司里负责考勤制度,有几个人总是无组织无纪律,经常上班迟到不按要求打卡,按规定扣了奖金,结果都跑来和她吵架。还有不按要求开发票,结果到财务这里报销不了,撒泼耍无赖的;高级职称没评上去,恨评委会委员的,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即便没有利益冲突,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曾经,我们学校里有个教语文的年轻教师叫小佳,为人潇洒不羁,最恨循规蹈矩。结果引来了老教师们的不满。后来她一咬牙考上了文艺美学
的研究生,接下来一路顺风顺水做了编剧。其实细想想,她从不曾在教学上出错,平日里也是个好接触且乐于助人的好性子。可惜她和温吞吞的大环境实在格格不入,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
所以说,我们谁都不可能做到让人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如果只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那TA的人生得有多脆弱。
所以,遇到那些细碎的敌意先不要惊慌失措,妄自菲薄。告诉自己,别介意,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先不要急着把自己否定。明白自己的优点,清楚自己的初心。对待不喜欢自己的人,不必刻意去计较。滚滚红尘,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缘分。没必要纠结,也更不要假装不在意,就像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地看待。
后来和那位叫小佳的前同事聚了好几次。她说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虽然也很辛苦,也会遇到不少奇葩的人和事。但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大多都是不拘小节的。创作需要打破常规,所以她在这里结识
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日子过得特别舒坦。现在,她要考虑的就是多看书多看电影,抓住一切机会,向前辈们学习。
所以说,因为泾渭分明的立场或这样那样的性格冲突,很多人不可能成为知心的朋友。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太多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习惯、教育、想法都各不相同。你喜欢锐意进取,就有人欣赏随遇而安;你喜欢锋芒毕露,就有人欣赏韬光养晦。更何况满足所有人的期待,符合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