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可惜我一直对幸福心存误解。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幸福必须建立在某种评判标准上,换句话说,我一直认为幸福必须有所匹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生活状态。
和我有类似观点的人应该不少。比如大众经常觉得如果一个人名利双收,财务自由了,那他肯定活得很幸福;或者资优者、高才生们也应该很幸福;又或者高朋满座的社会达人一定很幸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举例来证明有钱人不幸福,穷屌丝才开心。我只是想说财富的积累或者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外在境况只能叫构成幸福的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感受和体验,拥有再多也感觉不到幸福。
就像味觉迟钝的人尝不出佳肴,视力欠佳的人看不清美景。更何况幸福本就是冷暖自知的选择,如果事业成功的才可以叫幸福,那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呢?如果爱情美满的才能叫幸福,那独身不婚的呢?如果现世安稳才算幸福,那些电光火石的燃情岁月又算什么?
我们被社会的主流意识裹挟着,反复强化着,把幸福千篇一律
地锁定在了条条框框里,像限时打卡一样完成大众对幸福的所有期待,所以我们真的只能靠这些条件才能召唤出幸福吗?
讲两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
小朵是我初中时代的同桌,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她是同学聚会时众人谈论的焦点。因为她家境好,父母均身居要职。从小她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所有老师心目中的小公主。
毕了业被家人安排进了金融机构,她所处的部门活少钱多,还经常出国。有个阳光帅气的准老公常伴左右,简直是大家心目中最幸福美满的范本。
可是,我很少听她说自己幸福。她常在半夜发来微信问我有没有觉得她很傻很蠢,可惜我习惯早睡,几乎每次都是早晨才能看到。她仿佛也不是为了我能给予她及时的支持,这种微信更像是一种自说自话。
几年前,她突然离开了相恋多年的男友,和圈里一位小众音乐人谈起了诗词歌赋。可惜才子难长情,没过几个月,音乐人又爱上了模特。小朵从一开始的寻死觅活到后来忍气吞声,甘当替补,闹得是鸡犬不宁,街知巷闻。直到她骄傲的双亲把她从那间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薅出来,当众
抽了十几个嘴巴,打到嘴角汩血拖回了家,小朵才彻底和才子断了来往。可从此以后,小朵再也不愿意出门,终日宅在家里消磨时光,无所事事。
另一位主人公叫安安,我在《为了梦想拼尽全力又何妨》里曾经写过一些她的经历。安安最早是山东某三流大学的大专生,英语烂到不行。可为了能走出小山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安安毅然决然地辞了职,在家复习,愣是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英语书从头背到尾。连续考了两年,终于来到了北京读研。又在大学的实验室里遇到了玉树临风的心上人,干脆利落地追到了手。如今,两个人带着俩娃在北京的四环边上安了家。
刚结婚的时候,他们也是租房住,后来安安留在学校教书,她老公下海经商,一守一攻,相得益彰。在北京楼市大涨之前凑钱购入了第一套房。之后又贷款在尚未开发的北三县低价买了第二套。
之后的事情相信每个人都能猜到,北京房地产大火,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通道,带着周边的房价像坐火箭一样一日三跳。安安说,其实她一直都没有那种无依无靠的飘零感,她知道除了自己的一双肉掌,平凡的自
己无所依傍。要想过得幸福,就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去争取。
小朵和安安的经历让我格外感慨。幸福真的不是那些外在条件所给予的,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一切顺遂的人会误以为自己理所当然能幸福,因为她能接触更高等的资源,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或者有机会接触更优秀的人才。一大堆令人艳羡的条件攥在手里,有什么理由不幸福?
所以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外面的世界,忽略了对内心的锤炼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享受显赫的家世,又对板正的生活心生反骨。厌倦平顺的感情,又无法在激流中自保。一旦受到挫折,心理的韧性不足以支撑她调动力量处理生活里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另外,出身名门和少年得志也会让小朵倍感压力,甚至会觉得如果不幸福就是一种极大的罪恶。上帝已经把最好的果子都摘下来送给了我,而我怎么能说不好吃?不快乐?
而安安是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她明白幸福是镶嵌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