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就好办了。
哪怕两手空空又如何?好男还不吃分家饭呢。只要肯干,只六老太爷就相信孙子一定能白手起家。
至于如今因高四丫归宗丢失的面子?
只要将来张知茂把日子过好了,谁还记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
相反张知茂被张薛氏牵着鼻子走,就算有妻有家又如何?
也不过是空架子罢了。
要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老太爷叹了口气,心里更难受了。
“爹,你老要不先回去?这么半天了,你也累了。我在这儿盯着就行。”
山大伯小心翼翼的看着他的脸色询问。
二老太爷摆摆手“不用!”
山大伯还是担心:“可您老的身子……”
“咋啦。”二老太爷终于不耐烦了:“难道我还能活到一百岁?”
不能就闭嘴。
“我就这一个兄弟了,还不送送他?你到底安的啥心思。”
老小孩,老小孩儿。面对这样一个固执己见的老爹,山大伯也无可奈何。
再加上又在这么多人面前被老爹下了面子。他虽然不会记恨长辈,但到底有些不好意思。
正尴尬间,幸喜张家善打了圆场,问起六老太爷的后事来。
都知道,国人自古以来本就有厚葬的习俗。
这可是大事儿。
更何况六老太爷如今不比别的。
一则,他年纪大。
农家人吃穿不好、缺医少药,不比勋贵权宦人家,能活个七八十岁的少之又少。
二则,这是新朝建立后张家要去世的第一人,怎么着也不能像乱世一样草草掩埋。
三则时人讲究财不外漏,可红白喜事却是难得的显示家族实力、名声的时候。
再加上六老太爷留足了银钱,不办的热热闹闹怎么可能?
如此很多东西自然就要提前准备。
也所以这会儿正好趁各家的主事都在,正好商量好了,省得再麻烦。
不说众人如何商量,只说一时事毕:
该散的先散了,张陈氏回去给老爹、两个孙子做饭。
高四丫也被刘二女扶着回屋了,她到底受了伤,久站不好。
她现在还不能归宗。
自古以来婚姻都是关乎男女两家的大事,还得等着两家人聚到一起商量好才可回家去。
与它比起来,六老太爷的后事更重要,也刻不容缓。
所以只能推后。
张薛氏不服气还想闹来着,一看没人搭理她,一个巴掌也拍不响。
她有心想去街上找人‘评理’,这不六老太爷到底还有口气儿,万一他改主意了呢。
她又不想与留下来的两三个本家人相看两厌,干脆跑到茅房里使劲唾骂。
“老不死的,死老头子。临死了临死了,还不安生。怎么没一下摔死你?
糊涂蛋,分不清里外人……
知茂难道不是你亲孙?为了高四丫这贱丫头竟然这么下他的面子。
……还归宗?也不看看她高四丫配不配。
老天爷不开眼啊,……让它烂到自个家里头倒好了。”
她越骂越痛快,觉得来这里骂人就对了。
毕竟家里现在有外人在,隔墙有耳不得不防。她骂的这些话,哪句话又能让外人听?
而茅房——本家的那些婆娘可都没来。
至于男的,敢来吗?恐怕大老远看见,就得躲着。要不然她骂死他都是轻的。
她小儿媳兼外甥女陈氏也亦步亦趋的跟着她。
如婆婆这种厚脸皮都在自家不自在,她自然也不例外。
何况,她正想巴结婆婆呢。
前两天因高四丫捅出了大篓子,婆婆对她十分不满,,以至她这两天没少吃苦头。
她当然得找机会消除了。
果然,她没白白的臭味相陪——终于,张薛氏骂累了。
她这个池鱼便被殃及了:
“你那脑子是白长的不是。你就干看着俺骂,就不能想个法儿。
难道要俺眼睁睁的看着那贱人踩了俺们后,还全乎着跑了。”
虽然早有准备,可真的自觉无故被骂,陈氏也不高兴。
她心里暗暗腹诽:“你那脑袋倒是不白长,你倒是想个法儿啊——就会骂人。”
嘀咕完,她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