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娜说道,“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初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实现它。”
不久之后,项目组开始与几家非洲本地的农业公司进行接触。了一个“知识共享+数据服务”的合作模式:农业公司可以使用“农智汇”的数据分析服务,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向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并承诺不滥用农民的数据。
这个模式很快吸引了几家企业的兴趣,其中一家名为“非洲绿源”的农业公司更是主动提出要投资“农智汇”,帮助其建立一个本地化的数据中心。
“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响应速度。”王莉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在本地处理数据,减少对国外服务器的依赖。”
然而,就在项目组准备与“非洲绿源”签署合作协议时,意外发生了。
“他们在合同中加入了数据使用权的条款。”林浩拿着合同仔细看了半天,皱眉说道,“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使用平台上所有的数据,包括农民上传的经验。”
“这是不能接受的。”阿布杜勒立刻说道,“我们必须修改条款,确保数据的使用权仍归农民所有。”
但“非洲绿源”的代表却态度强硬:“如果你们不愿意,我们只能考虑其他合作伙伴。”
这下,项目组陷入了两难境地。
“我们真的需要这笔投资。”王莉低声说道,“否则我们的服务器很快就会撑不住。”
“但如果我们让步,那就意味着我们背叛了农民的信任。”林浩语气坚定,“这是我们不能做的。”
阿布杜勒沉默了很久,最终说道:“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将数据的使用权分为“公开数据”和“私有数据”两部分。公开数据可以供企业使用,但必须注明数据来源,并支付一定的使用费用;而私有数据,如农民的个人信息、具体种植经验等,则必须经过农民本人同意才能使用。
“这样既能保护农民的权益,又能维持系统的运营。”阿布杜勒说道。
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非洲绿源”的认可,合同得以签署。
项目组的资金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而“农智汇”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这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获取种植建议,甚至开始通过平台与其他农民建立联系。
在乌干达北部的一个村庄里,一位名叫卡鲁姆的年轻农民通过“经验对比系统”,发现了一个适合当地气候的新作物品种。他尝试种植后,收成比往年高出三成。
“我以前只靠经验种地,但现在我知道了,科技真的能帮我们做得更好。”他在一次分享会上说道。
而在肯尼亚,一位女农学家通过平台获取了大量本地农民的种植经验,成功研发出一种适合东非地区的抗旱玉米品种。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纳,成为非洲抗旱农业推广项目的一部分。
“这不仅仅是一个app。”阿布杜勒在一次国际农业峰会上说道,“它是一个桥梁,连接着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连接着非洲农民与世界市场。”
掌声再次响起。
回到乌干达后,阿布杜勒带着团队继续深入村庄,与农民们面对面交流。他们不仅听取反馈,还开始培训一些年轻的农民成为“本地技术员”,帮助其他村民使用“农智汇”。
“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系统能完全由本地人来维护。”阿布杜勒对一位年轻的培训学员说道,“你们是未来的种子,而我们将为你们提供土壤。”
那位学员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田野上。远处,一个孩子正在用手机录制父亲讲述种植经验的画面。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年我们种了高粱,因为它更耐旱,收成也不错。我把这个经验上传到‘农智汇’,希望它能帮到别人。”
阿布杜勒站在田边,望着那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真正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的。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那些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改变非洲农业的力量。
而“农智汇”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