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城,城主府。.l+a^n¨l_a?n-w-x¢..c~o?m¨
东城门外出现朝廷大军的消息,第一时间被侦知,并汇报给了义军高层。刘通赶忙召集来众人,商议对策。毕竟也才拿下安顺城没几天,虽然眼下义军士气正旺,但要说真的对上成建制的朝廷军队,能打成什么样,老实说还是没有多少底气的。虽然目测之下,眼下只是来了两万兵马,义军在乒力上数倍于对方。但兵力多寡并不等同于战力高低,而既然对方敢于直扑过来,那说明他们对于自己的战力是极有自信的。这自然也是应有之义的,人家又不是傻子,没有点把握的话,会平白无故跑来送死?
毕竟己方如今已然实际掌控着安顺这座城高墙厚的大城了,攻守易形后,变成了朝廷军队不得不来攻克这座坚城了。在这种有利情况下,义军理所当然的应该暂时选择固守城池的策略,而不是放弃自身优势,出城去和对方硬拼。刘通召集大家过来开会,一来是有了新的军情,需要通报给众人;二来是要统一和强调一下思想,让大家都更明确接下来要以防守为主的战略并做到各司其职。
义军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去好好消化和巩固战果的。安顺城毕竟一直都在朝廷治下,民心所向的还是在朝廷一方的。这种情况,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改变过来的。为了更好的掌控这座城市,除了“肃奸”外,严格义军的军纪也是同样重要的。义军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流民转变而来的,忽然之间他们就成了统治阶级了,这样子难免会造成某些人心态失衡,让他们趾高气昂、作威作福甚至是对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进行欺凌之类的。此类事情的发生,必然是会影响到义军的形象,也会让城中百姓对义军更为的仇视,不利于义军对安顺城的统治。而相比起城外的朝廷大军,城内的这些矛盾,若是不能有效管控的话,或也将是同样致命的。
义军为了能够先好好的整顿内部,同时也是出于对战事的判断及其合理性的考量,选择了固守城中的策略,义军内部对于这一点还是有共识的。?k!e~k`a+n/s\h?u~.·c¢o`m?而在另一边,李如松在抵达安顺城后,在展开营地建设的同时,还派出了斥候队开始对整个安顺城的外围进行全面侦察。而初步的探查显示,如今安顺城外,尚有数万流民在城外游荡。而据说,之前人数其实还要更多的,然而,随着安顺城陷于叛军之手,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是不愿意和这些人掺和在一起,便选择了离开。这也说明了,哪怕这两年朝廷赈灾不力,民怨沸腾,但更多的民众依旧还是愿意去拥护朝廷的,心里面对于叛军也显然是缺乏认同感的。对于朝廷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的。
大致摸清了周围的状况后,李如松便开始派出小股部队前去东城门外叫阵,而不出意外的是,叛军于城墙之上,选择了用弓弩进行回应。之前萧宏用来拒敌的方法,如今全部被叛军照本宣科地复制了过来。而对此,官军暂时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李如松他们此行,并没有携带什么攻城器械,这显然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此次平叛竟然需要去攻克一座像安顺这样的坚城的。其实,朝廷方面是有攻城掠地的大杀器的。只不过,这一回,他们并没有动用火器的打算。终究打的是内部战争,这些城市也全都是自己家的,能不用到那些大杀器,就最好不用。把这些城市都打烂了,还不是要自己花钱再建?不能这样随便败家的。只是,这样一来,平叛的难度便要成倍增加了。
张恪是急于想知道周勃等人的消息的,只是叛军严防死守下,城内暂时没有任何相关的消息传递得出来。李如松几次尝试攻击,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如今叛军手中已经拥有大量物资了,又是以逸待劳地守城一方,目前来看,形势上对于叛军来说,无疑是相对有利的。知道张恪急于想要知道周勃等人的情况,于是,王大丫自告奋勇,提出了想要潜入城中,去联络周勃的想法。,e*r+c\i*y\a?n¨.`c?o!m′对此,张恪下意识地拒绝了。
“叛军必然是要防止我们的渗透的,此时进城,太过冒险了,一旦暴露行迹……。此事,还是容我再想想吧。”
李如松也道:“安顺城本就城高墙厚,加上叛军又日夜巡视,根本攀不过去的。这两日我们的人也尝试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找不到一点儿缝隙。王姑娘虽然身手高明,但想要进城去,难如登天啊。”
王大丫笑了笑,道:“翻墙过去确实是很难,也很危险。但登天嘛,对我来说,倒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