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倭岛的覆灭,以及王潜颁布的《海外探索封赏令》,可谓是彻底点燃了人们对于海上贸易以及探索海洋的热情。~e/z\k!a/n.s`.!c?o?m+
无数商人、冒险者、甚至落魄的士族子弟,纷纷变卖家产,组建船队,向着未知的海洋进发。
而大汉商行,作为帝国海权的先锋,更是先人一步,组建了数十只商队,沿着近海,朝着东南亚、南亚等地进发。
建宁十三年,初秋。
一支由三十艘福船组成的庞大贸易船队,满载着大汉境内出产的廉价布匹、玻璃、茶叶、陶瓷、漆器等商品,来到了一个叫做扶南国地方。(今越南南部以及泰国东南部地区)
这个扶南国,乃是一个海洋贸易强国,很早就建立了海上贸易活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着马来半岛以及西边的南亚次大陆。
船队首船的甲板上,李维手搭凉棚,遥望着前方的港口,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根据朝廷以及商行提供的情报来看,这个扶南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乃是大汉沟通西方以及东南海域的重要中转站。
他们此行来到这里,除去建立往来互通之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依照朝廷的密令,建立一补给点,并执行殖民计划。
随着这支船队的靠近,沿岸的扶南国民,也被那庞大的规模所震惊的。
这里的人们,虽然也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但一般也都是小打小闹而己,其贸易地点大多也都局限在周边地区。
加之国力和生产力的限制,这里人们所使用的船只,最长不过十米、宽不过三米而己。
这样的船只,在长约八十米、宽约十五米的福船面前,俨然如同模型一般。
“我的天,这是哪里来的船?”
“你看他们船上的旗,那写的什么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好像是个“汉”字!”
“汉?这是哪个地方?”
看着那些不断靠近的庞然大物,港口内人们,也忍不住一阵议论纷纷,满是好奇与难以置信。
“嗯,这里的人们倒还不错,比那群倭人要好很多!”
看着岸边的扶南国人,只是围观议论,并未做出任何挑衅的举动,李维也不由点了点头。
然后对着身旁的手下吩咐道:“传令下去,所有船只减缓速度,先别急着靠岸,这里的破港口太小了,省的到时候触礁沉了!”
“喏!”
手下答应一声,随即爬上瞭望台,开始朝着后方传达了旗语。¢萝-拉^小\税? ·耕·辛-最¨哙`
很快,整支船队纷纷开始收帆,并缓缓的降低了行驶速度。
而李维则带着一名向导和一队侍卫,坐上了一支小船,朝着岸边划去。
当李维靠近岸边的时候,一个身穿粗布条纹长袍,头裹白色头巾的中年男子,带着几名手下,急匆匆朝着这边跑了过来。
看其模样,应该是当地的一名官员。
李维一脸笑容的迎了上去,刚要使向导说明此行来意,便见那中年男子朝他拱手一拜,颇为激动的说道:“在下常昊,见过大汉上使!”
“咦?”
李维脸上露出几分诧异,“你居然会说汉话?”
“不瞒上使,在下祖上就是大汉的人,当年武帝平百越的时候,先祖被征做民夫,后来一经辗转,才来了这里,并于此定居的……”
叫做常昊的男子,也一脸激动的介绍着自家与大汉之间的渊源。
在他小的时候,就一首听长辈们念叨,大汉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强大,这也使得他从小就对大汉生出一种莫名的向往与期待之情。
如今,看到大汉来的船只竟如此巨大,无疑进一步印证了他对大汉的印象。
那股埋藏在骨子的亲近感,自然也油然而生。
“原来是这样,想不到,在这里还能遇到旧人,真是难得啊!”
听完常昊的讲述,李维也笑着点了点头,看向对方的目光也热切了许多,然后问道:“不知此为何地?您在此又居于何职?”
常昊也赶忙回道:“此地名为临南城,包括周围海域在内,方圆三百里,皆为临南城治下,在下不才,乃是临南城主麾下的一个主笔,专司负责往来贸易的税收事宜!”
“唔,如此的话,那可太好了!”
李维顿时眼睛一亮,随即说道:“我等此番出海,正是奉朝廷之命,与周邦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并顺便建立补给点,还请常兄代为引荐,汉使鄙人与城主商议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