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是出自哪一本书的,这本书可能我之前就看过,就觉得更加无聊,更加想睡觉了。
刚刚有钱那会儿,我也报过很多这种韭菜课,现在想想其实纯浪费时间,睡个大半节课。
当时还以为可以认识一些有用的朋友,毕竟是能报得起这些课的人,起码是有一定消费力,而且有追求,大多数是创业者。
但其实后来发现比较鱼龙混杂,很多都是各行各业不同的人,压根聊不到一块,隔行如隔山。
而且报这些课的人,有一大部分是遇到了事业瓶颈的人,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
有些加了好友后,就再也没聊过,销声匿迹,最后连号都注销了。。
所以再后来就自己做知识付费就换我自己去讲课了,而不是去听别人讲。
我讲课,一开始也挺紧张的,这又是和在人前唱歌不一样的体验。
唱歌你可以完全进入状态,就为了表演,就是为了呈现,一首歌练熟了以后,你闭着眼睛都能唱。
你只要唱出来,有一定水平,就有观赏度。
但你讲课,就得顾着点观众,偶尔需要即兴聊点内容,偶尔也要互动。
讲课,真不是当一台复读机,把准备的内容讲完就算数了。
太干货的内容,自己讲着也无聊,听的人也越来越犯困,挺尬的,场子挺冷。
你讲着讲着,看着台下的人开始交头接耳,也挺烦的。
我当时就开始反思,怎么样才能让台下这些傻逼?可以一直关注着我讲的内容,可以为我自发的想要鼓掌呢?
我想起曾经上学的时候,那无数张丑陋的教师嘴脸,那些婚姻不幸的中年妇女,那些公然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在那边打学生的老娘们。
为什么当时这么讨厌他们上课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意思,不好玩,无聊,而且他们不反思自己,反而是一再地通过虚张声势,龇牙咧嘴,疯狂狗叫,来逼迫你去听他说的内容。
而不去升级他所说的内容以及说的方式。
那为什么我会去喜欢看一些小品相声,脱口秀?
因为他们有好笑的地方,比较幽默,他们娱乐性比较强,本身他们的状态就是生机勃勃,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与学校里死气沉沉的老师形成强烈对比。
明明都是站在台上在那边瞎逼逼,同样的一个动作,同样的一个形式,凭什么一个就让人生厌,让人犯困,让人觉得很无聊没意思。
另一个就让人捧腹大笑让人觉得特别好玩,让人觉得特别快乐感觉心情大好,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甚至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享受这一段时光。
留下的记忆当然也不一样。
你快乐的东西你会感觉看一遍就好像刻录在大脑里头,你回忆都可以回忆起一些细节。
但是丑陋的中年女人发疯,逼迫自己听的内容就觉得很恶心,很排斥,一回忆,这个大脑可能就为了保护自己,就故意删除了这段内容。
但凡你能想起一些细节的话,你还会被恶心第2次。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讲课的艺术。
首先话说的越快越好,信息密度越多越好,别整天一个概念,在那边慢慢悠悠的循环播放,这样谁不困,大家都不知道新信息在哪里,没有新鲜感当然会觉得腻了。
而话说的快,又要让对方能够听懂,就需要将你的概念无限的简化,简化到傻逼都听得懂为止,这个说难不难说简单的其实也不简单,需要你用较高的智商和极其低的素质结合,才能办到这件事情。
就是你得用非常非常清醒一种粗俗的语言,把这个概念说清楚。
将你的例子无限的粗暴简单,就是尽可能永远围绕一些下流的内容来举例子。
因为人都是站着的狗,大家其实都不用装正人君子啊,都好这口,表面上一个个,哎?你怎么这么龌龊啊?
其实背地里房门一锁,比谁都龌龊。
越粗俗的例子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是大家生活中永远避开不了的话题。
王晶为啥成功?因为他的电影里头永远不缺美女擦边,土豪炫富,和屎尿屁。
高密度强刺激,夸张的肢体语言,夸张的语句,偶尔穿插几个幽默的段子。
但凡我读小学的时候能遇到我这种老师,绝逼清华起步,哈佛封顶。
————分割线————
文末,老规矩,明牌割韭菜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