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240章 赵嫣

第240章 赵嫣

光和七年的深秋,常山郡真定县的枫叶红透了太行山脉的余脉。_小_说·C!M¢S? ¢首?发?

城南的赵氏宅院里,十六岁的赵嫣正跪在织机前,将最后一缕丝线穿过经纱。

案上的青铜镜映出她素色的襦裙,也映出窗外渐紧的秋风——那风里带着乱世的气息,像极了父亲临终前说的"山雨欲来"。

赵家原是真定望族,祖上曾追随汉武帝征战匈奴,传至赵嫣父亲这辈,虽已不复往日荣光,却仍保留着武将世家的风骨。

父亲赵昂是郡里的议曹从事,平日里教女儿读兵法、练骑射,常说:"女子未必不如男,乱世之中,技多不压身。"

这日午后,赵嫣正在后院练习枪法,忽闻前院喧哗。

她收枪回屋,见父亲正与几个戴头巾的汉子低声交谈,案上摊着一幅残破的舆图,上面用朱砂圈着"巨鹿"二字。

"张角的黄巾军已攻破巨鹿,怕是要波及常山。"一个络腮胡汉子捶着案几,"赵兄,你我相识多年,不如带着族人投军去,总好过在家坐以待毙。"

父亲摇头:"郡府还未下令,贸然行动只会引发恐慌。"

他瞥见门口的女儿,话锋一转,"嫣儿,去把库房里的甲胄取出来擦拭干净。"

赵嫣应声而去,心里却已明白了七八分。

近来街头巷尾都在传,黄巾贼"裹黄巾,称天使,烧官府,杀长吏",父亲与这些江湖义士的密谈,定是为了防备不测。

夜里,她听见父亲在书房叹气。"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巾之乱也是被逼出来的。"

母亲的声音带着忧虑,"只是咱们家就嫣儿一个女儿,若是乱起来"

"我已托人将她送往幽州的姑母家。"父亲沉声道,"那里有公孙瓒的骑兵,或许能保平安。"

赵嫣躲在门外,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想起父亲教她的《孙子兵法》,想起自己能拉开三石弓的臂力,忽然推门而入:"爹,我不走。真定是赵家的根,女儿要留下来与您共守。"

父亲看着女儿眼中的倔强,恍惚间想起亡妻临终的嘱托:"这孩子有股韧劲儿,将来必成大器。"

他沉默半晌,从墙上摘下一柄短剑——剑鞘上刻着"保家"二字,是祖上传下的遗物。

这柄'青萍'剑,你带着。"父亲将剑塞进女儿手中,"记住,乱世之中,保全自身不是怯懦,能忍辱负重才是真勇。"

三日后,黄巾军果然兵临真定城下。

城楼上,赵嫣穿着父亲改小的皮甲,与士兵们一同搬运滚石。

她看见城下的黄巾贼头裹黄巾,手持简陋的兵器,里面竟有不少面黄肌瘦的百姓,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

"放箭!"郡太守一声令下,箭矢如雨点般落下。

赵嫣张弓搭箭,却迟迟没有松开手指——那些人虽为贼寇,也是被逼无奈的可怜人。

"犹豫什么!"父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们破城之后,可不会怜惜你我!"

赵嫣闭眼射出一箭,正中一个黄巾小头目的肩窝。

那人惨叫着倒下,周围的贼众顿时骚动起来。

她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忍辱负重"——有些时候,慈悲只会成为致命的软肋。

真定保卫战打了七日,黄巾军终因粮草不济退去。

城破的前夜,父亲为了掩护百姓转移,身中数箭,死在城门下。

弥留之际,他攥着赵嫣的手,只说了三个字:"活下去。"

安葬父亲后,赵嫣变卖了家产,带着十几个愿意追随的家丁,踏上了前往幽州的路。

临行前,她站在父亲的坟前,将青萍剑拔出半截,寒光映着她含泪却坚毅的脸:"爹,女儿不仅要活下去,还要让赵家的名字,在这乱世中重新光耀。"

中平五年的幽州,朔风卷着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

赵嫣牵着瘦马站在蓟县的城门前,看着"渔阳突骑"的骑兵呼啸而过,甲胄上的霜花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这是她抵达幽州的第三个月,姑母家已被公孙瓒征为军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