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星门启封
第一卷:羽蛇神庙的水晶装置
第一章 量子纠缠的银液
水晶头骨阵:纳米银的量子纠缠密码
崇祯十三年春的尤卡坦丛林,晨露在羽蛇神庙的石刻上凝结成珠。¨零?点-看\书` `更`新,最_全?赵莽的火把照亮神庙深处的密室时,十三颗水晶头骨正以环形排列,眼眶精准地对准圆心的凹槽,槽内残留的银液在月光折射下泛着青辉。当他用滴管取出一滴银液移至百米外的帐篷,奇迹发生了——密室凹槽内的银液产生波动时,百米外的银滴竟同步震颤,幅度、频率分毫不差。检测显示,这些银液是《汞齐炼狱》时期产生的纳米银,而水晶头骨阵构建的环形装置,竟能让相隔遥远的纳米银颗粒保持\"量子纠缠\"状态,仿佛玛雅人在千年前就已掌握微观世界的隐秘联系。
一、羽蛇神庙的环形装置
密室的穹顶对应着玛雅星图的十三宿,十三颗水晶头骨的位置与之精确对应。赵莽用罗盘测量发现,每颗头骨的眼眶连线形成的夹角均为27.69度(360度÷13),这种等分精度远超玛雅工具的理论极限。头骨由高纯度水晶制成,内部无任何气泡,阳光透过时能在地面投射出完美的光斑——后来的检测证明,这些水晶的纯度达到99.99%,与现代人造水晶的纯度相当。
中心凹槽是整个装置的核心。它深约十厘米,内壁刻有玛雅数字\"13\"的重复图案,底部残留的银液约五十毫升,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结晶(后确认为银离子与水晶成分反应的产物)。当月光垂直射入凹槽(每年仅有十三天能满足此条件),银液会呈现规律的脉冲式波动,波动频率稳定在13赫兹,与人类大脑的a波频率接近。
水晶头骨的眼眶设计暗藏玄机。赵莽发现眼眶内侧刻有纳米级的沟槽,这些沟槽组成的图案与《金字塔银码》的十六进制符号完全一致。当他用纳米银粉末填充沟槽,粉末会自动排列成导电通路,将十三颗头骨与中心凹槽连接成闭合电路——这个发现解开了一个千年之谜:水晶头骨不是单纯的祭祀品,而是构成某种装置的关键组件。
装置的启动与月相紧密相关。玛雅祭司留下的石板记载:\"血月十三夜,银水通天地\"。赵莽核对历法后确认,\"血月十三夜\"指的是连续十三次满月中出现的血月,而崇祯十三年恰好是这个周期的最后一年。当血月的红光透过头骨眼眶注入凹槽,银液会从青灰色转为殷红色,此时的纠缠效应最为明显,连远处帐篷内的银滴都会泛起血色涟漪。
西班牙传教士曾试图破坏这个装置,却发现水晶头骨异常坚硬,用锤子敲击只会在石地上留下凹痕。更诡异的是,被敲打的头骨会发热,而环形阵中的其他头骨会同步升温,仿佛十三颗头骨共享同一套能量系统——这种\"不可分割性\",正是后来量子理论中\"纠缠系统\"的核心特征。
二、纳米银的同步震颤
最初的检测充满意外。赵莽让助手在密室观察凹槽银液,自己带着一滴银液在神庙外记录,当雷雨击中神庙顶端的避雷针时,凹槽内的银液剧烈翻腾,而他手中的银滴竟同时沸腾,溅落在记录本上形成银灰色的斑点。这些斑点的形状,与密室地面被银液腐蚀的痕迹完全一致,仿佛相隔百米的银液在\"复制\"彼此的运动。
纳米银的粒径检测给出了线索。这些银液中的颗粒直径稳定在13纳米,恰好对应水晶头骨的数量,也与玛雅数字\"13\"象征的新生暗合。更关键的是,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水晶溶解产生的硅基薄膜,这种薄膜能隔绝外部电磁干扰,却不影响颗粒间的\"超距作用\"——赵莽意识到,这层薄膜是维持纠缠状态的关键,就像给纳米银颗粒罩上了\"量子防护罩\"。
他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
- 第一组:使用头骨阵中的纳米银,两滴银液相隔百米,同步率100%;
- 第二组:使用普通纳米银(无水晶薄膜),同步率降至5%;
- 第三组:使用汞齐炼狱中未经处理的纳米银,同步率为0。
实验证明,水晶头骨阵不仅能产生纠缠态的纳米银,更能通过某种未知机制\"加固\"这种纠缠。当赵莽用小刀刮下水晶头骨表面的一层微晶,混入普通纳米银溶液,原本无同步性的银液竟展现出30%的同步率——这些微晶中蕴含着维持纠缠的\"密码\",其成分与《金字塔银码》中记载的\"银晶粉\"完全吻合。
最令人震撼的是纠缠的持久性。赵莽将一组银液样本密封在陶瓷罐中,半年后取出检测,发现它们仍能与密室凹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