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不化...从外事学院四楼...他摔下去后还活着...可是没人敢救...疼了整整一天...他才十七岁啊!”禾化亦突然站起来,冲进卫生间剧烈地呕吐起来。他吐得撕心裂肺,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卡?卡?ˉ3小%?说פ网D? `]追¨\·最±新?章¨?节ˉ马师傅跟进来,轻轻拍着他的背。“其他孩子呢?”吐完后,禾化亦用冷水洗了把脸,问道。
“志刚下乡去了黑龙江,三个闺女...大闺女和小闺女被送到西北农场,二闺女...有人说她偷渡去香港了...”禾化亦走回客厅,在摇摇欲坠的椅子上坐下。炉火映照着他憔悴的脸,三年的批斗和折磨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五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像六十多岁。“给我讲讲...洪英最后的日子。”他轻声说。马师傅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解书记一直很坚强...那些人在批斗会上怎么折磨她,她都不肯低头...最后一次批斗会前,她还偷偷跟我说,'老马,要是我有什么不测,等老禾回来,告诉他...我和孩子们都为他骄傲...'”禾化亦的眼泪终于决堤而出。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妻子的情景——那是1967年夏天,他们被分别押上不同的卡车。解洪英的头发已经灰白,脸上有淤青,但眼神依然坚定。她对他喊:“化亦,保重身体!孩子们我会照顾好的!”他辜负了她的信任。他没有保护好自己,也没能保护她和孩子们。“志远那孩子...”马师傅继续说,“被推下楼前,他大声喊'我爸爸是清白的!'...那些丧心病狂的人...”禾化亦的眼前浮现出长子的脸——那张和他年轻时一模一样的脸,明亮有神的眼睛,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志远是五个孩子中最像他的,不仅相貌,连性格都像——温和但坚定,遇事不轻易低头。“尸体...葬在哪里?”禾化亦问。马师傅摇摇头:“不让收尸...说是...反革命...后来是几个胆大的学生半夜偷偷把解书记和志远埋在了西山脚下...没有墓碑...”禾化亦站起身,从柜子里找出一瓶落满灰尘的白酒——奇迹般地没有被抄家的人拿走。他倒了三杯,一杯递给马师傅,一杯放在桌上,一杯自己拿着。“洪英,志远...我回来了...”他一饮而尽,火辣辣的酒液灼烧着喉咙,却比不上心中万分之一的痛。马师傅也喝干了酒,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解书记留下的...”禾化亦颤抖着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枚褪色的五角星徽章——那是解洪英年轻时在红军队伍里得到的。徽章化亦,无论发生什么,记住我们为什么而战。孩子们会继承我们的信念。”禾化亦把徽章和纸条紧紧贴在胸口,无声地哭泣。三年来,即使在最残酷的折磨中,他也没有掉过一滴泪。但现在,他哭得像个孩子。夜深了,马师傅不得不离开。禾化亦孤零零地坐在如墨般漆黑的客厅里,惨白的月光如轻纱般透过破旧的窗帘,轻轻地洒在地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仿佛是岁月的泪痕。他的思绪飘回了建国大典那天,他和解洪英并肩站在广场上,仰望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冉冉升起。那时的他们,是如此的年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希望!解洪英身着崭新的军装,她的眼睛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次年的国庆,他们再次来到广场,他怀抱着尚不满一岁的志远,孩子那稚嫩的小手如同好奇的小精灵,紧紧地抓着红旗的一角。“我们的孩子将会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中国。”解洪英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他们的确做到了,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他们用鲜血和青春铸就的新时代,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无情地吞噬了他们自己和孩子。禾化亦缓缓地走到阳台上,凝望着远处那模糊的山影,那里埋葬着他的妻子和长子,那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夜风吹拂着他那如银丝般花白的头发,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仿佛夜空中的明月,高悬而明亮。他转身回到屋里,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条结实的绳子,那绳子犹如一条毒蛇,散发着阴冷的气息。就在他将绳子高高抛过房梁的瞬间,门突然被撞开了,马师傅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死死地抱住了他的腿。“禾书记!您不能啊!”老人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泪水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解书记和志远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啊!还有三个孩子下落不明……您得活着……为他们讨个公道啊!”禾化亦的手像被电击了一样,瞬间松开了,绳子仿佛失去了生命的依托,悄然无声地滑落在地。他双腿一软,跪了下来,紧紧抱住马师傅那瘦弱得如同风中残烛的肩膀,像个迷失在黑暗中的孩子,嚎啕大哭起来。“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