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爱恨无情 > 第176章 墨染山河

第176章 墨染山河

史与最鲜活的生命力融为一体。“您...想回大巴山看看吗?”少丰小心翼翼地问。魏老的眼神突然变得遥远:“想啊...梦里常回去。但医生说我这身体经不起长途颠簸了。”他指着床头柜上的照片,“去年学生们替我去拍了视频,说我的字还刻在嘉陵江的石壁上...照片里,一块风化严重的岩石上,“斧头劈开新世界”七个大字依稀可辨。

少丰想起自己在考察时见过的那些标语,原来有些就出自眼前这位老人之手。¢1/3/x′i`a/o?s/h\u?o`..c?o!m*“魏老,能给我们演示一下'枪杆体'的写法吗?”光标师兄适时地提议。“正有此意!”魏老精神一振,示意护士铺开宣纸。他选了一支大号狼毫,蘸墨时手臂微微颤抖,但一旦落笔,立刻稳如泰山。少丰屏息观看。那支笔在纸上行走如龙,时而如刺刀突进,时而如子弹穿空,最后收笔时一个漂亮的回锋,宛如红旗漫卷。“革命精神”四个大字跃然纸上,每个笔画都蕴含着力量与美感。

“秘诀在哪?”魏老自问自答,“在气!写字如打仗,一笔一画都要有千钧之力!”少丰突然想起什么:“魏老,您认识傅司令吗?”“傅书记!”魏老眼睛一亮,“怎么不认识?他当过几个地方的县委书记。雪山草地里魏吴傅三人被当作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管制使用。他本来是政工干部,没料到他还真行,在朝鲜铁原把几万人的美国大兵都干赢了!他后来虽然当了警卫司令,威风得很,见了我还得叫声'老师'——他的字是我教的!”光标师兄和少丰相视一笑。这些老红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历史与现实紧紧编织在一起。采访接近尾声时,魏老突然严肃起来:“少丰,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这代人有过热血,也有过错误;有光荣,也有遗憾。你要如实记录,不要神化,也不要抹黑。”

少丰郑重地点头,感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几分。“最后送你句话。”魏老让护士取来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枚石质印章,“我八十岁时刻的,刻的是'笔墨写山河'。现在传给你。”少丰接过印章,底部阳刻的五个篆字古朴苍劲。他忽然明白,这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象征。告别时,魏老坚持送他们到电梯口。老人挺直腰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记住,笔杆子和枪杆子一样,都是为人民的!”电梯门关闭前,少丰最后看到的画面是魏老被护士扶回病房的背影,那瘦削的肩膀曾扛起一个时代的重量,如今依然倔强地不肯弯曲。

回程的地铁上,少丰一直摩挲着那枚石章。光标师兄轻声说:“魏老的字被收入国家档案馆的有三百多幅,但他最得意的还是刻在祖国大地上的那些标语。”“因为它们活着。”少丰突然理解了,“在风中,在雨里,在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心里。”光标师兄赞许地点头:“你开始懂了。”少丰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的种子。我们不仅要记住,更要让这些种子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少丰仿佛看见那些灯光化作魏老笔下的墨点,在时代的宣纸上,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篇章。

结束了档案资料摘抄,少丰和光标师兄马不停蹄赶往医院,采访因病住院的将军书法家。据说这位集将军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魏老,刚刚度过了80岁生日,回首一生坎坷经历,他浓缩为一首诗:“八次过关未断头,此身犹健勿须愁。创业艰难知勇进,承担风险为丰收。”这里所谓“八次过关未断头”,就是指他革命经历中的八次遇险。

第一次,是他初涉革命的征程,如一颗新星刚刚升起,却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在秘密工作的黑暗中,被叛徒无情地出卖,如羔羊落入虎穴,被关进监狱,在生死边缘徘徊,差点命丧黄泉。幸得组织上托人保释,才重获自由。

第二次断头是在川陕苏区的大会上,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主持人在大会上讲话,犹如洪钟大吕,忽然发问:“你们谁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台下鸦雀无声,如死一般寂静,无人能答。他轻推一个干部,低语道:“你就说是德国人。”这个干部立刻站起来回答了。主持人见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农民出身的干部,怎会知晓马克思是德国人呢?会后一追查,才知是他所告。主持人得知真相后,怒发冲冠,立刻将军政委找来,下令彻查他是否为“ab团”或反革命。军政委深知他的为人,也看重他在政治宣传工作上的才能,竭力担保他绝非“ab团”,亦非反革命。虽保住了他的性命,却将他从红33军政治部秘书长的高位,贬为了油印股股长。

第三次,他在油印股工作不过寥寥数日,又有人向上面告发,言称保卫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