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袖中暗藏一枚刘辩亲赐的玉印,可调动凉州潜伏的锦衣卫。)
凉州,姑臧城。
董白虽被尊为“凉州牧”,实则囚于深院。李儒以“护主”为名,派重兵把守,连她的贴身侍女都是眼线。
这日,府中忽传洛阳琴师来访,愿为董小姐献艺。李儒本欲拒绝,但董白久闻蔡琰才名,执意要见。
李儒眯眼审视蔡琰,见她素衣淡妆,手无寸铁,终是冷笑:“一介女流,谅也翻不出浪来。”
董白闺阁内,蔡琰端坐琴前,指尖轻拨。
“《胡笳十八拍》……”
琴音初起,如大漠孤烟,苍凉悠远。董白怔然,恍惚间似见祁连雪峰,黄河落日。
曲至中段,音转悲怆,如泣如诉。董白眼眶渐红——她想起父亲董卓,想起幼时随军漂泊,想起如今虽居高位,却如笼中鸟雀。
蔡琰抬眸,轻声道:“此曲乃汉女归胡,思乡之作。董小姐……可曾思乡?”
董白指尖微颤:“我……我如今还有何乡可思?”
蔡琰琴音渐低,似耳语般道:“董氏之祸,起于权臣,非起于天子。”
董白猛然抬头!
此后数日,蔡琰常入府授琴。
她不言政事,只谈音律,却每每以曲寄意——
弹《广陵散》,暗喻忠臣蒙冤;
奏《幽兰操》,影射君子困于小人;
抚《鹿鸣》,则讽李儒“宴安鸩毒”。
董白冰雪聪明,岂会不懂?
终于,一夜月明,董白挥退侍女,低声问蔡琰:“若我……愿归顺朝廷,陛下可会宽恕董氏旧部?”
蔡琰从袖中取出那枚玉印:“陛下有言——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三日后,李儒大宴诸将,酒酣耳热之际,忽闻府门大开!
董白一身素甲,手持董卓遗剑,立于阶上。身后,蔡琰静立如松。
“李儒!”董白剑指昔日“忠臣”,“你囚我于深院,欺我年幼,今日,我要为父正名!”
李儒愕然,还未及反应,忽见堂下亲兵纷纷倒戈——原来董白早己密联杨秋等将,只待此刻!
姑臧城太守府燃起冲天大火时,李儒正将最后一卷机密文书投入火中。跳动的火光照亮他消瘦的面容,这位曾经算无遗策的毒士,此刻眼中竟带着几分释然。
"太师,儒...终究负了所托。"
他整了整衣冠,正要踏入火海,忽听身后传来铁甲铿锵之声。还未及回头,一柄熟悉的西凉弯刀己架在他颈间——正是昔日同僚徐荣。
"文优先生,对不住了。"徐荣的声音里带着复杂的情绪,"但凉州儿郎的血...该流够了。"
被押往洛阳的途中,李儒始终保持着诡异的平静。当囚车经过渭水时,他突然开口:
"徐将军可知,当年太师入京时,我曾劝他不要去的?"
徐荣握缰绳的手一紧。
"若当时太师听我所言..."李儒望着滔滔河水,"何至于有今日之祸?"
这句话让随行的西凉降将们都不寒而栗。他们这才明白,原来董卓当年的暴虐,多半出自这位谋士之手。
洛阳东市的刑台上,李儒的镇定自若与围观百姓的喧哗形成鲜明对比。当刘辩亲自来问最后一言时,这位毒士突然放声大笑:
"陛下可知,西凉之乱非因董氏,而因天下世家皆如豺狼?"
他挣脱侍卫的压制,嘶声道:"太师出身寒门,即便官至太尉,在那些世家眼中仍是边鄙武夫!他们表面恭敬,背地里却..."
刘辩抬手打断了他。沉默良久,天子轻声道:"朕知道。"
这个回答让李儒愣住了。他死死盯着刘辩的眼睛,突然惨笑:"原来...陛下都明白。那儒...死而无憾了。"
次日,刘辩连下三道诏书:
1.《恤凉州诏》:
免凉州赋税三年
流民可分屯田,每户授田五十亩
战死者亲族抚恤加倍
2.《安董氏诏》:
董白赐姓"刘",封"安宁县君"
迁居洛阳荣养,配侍女十人
3.《诫西凉诏》:
凡愿归田者,既往不咎
负隅顽抗者,诛三族
这些诏书被快马传遍凉州各郡。有意思的是,刘辩特意命人将李儒的临终之言也记录在诏书末尾——"天下世家皆如豺狼"八字,让各地豪强看得心惊肉跳。
诏书下达后,朝中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