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平的手指在账册上轻轻一划,积攒了十年的灰尘顿时在阳光下飞舞起来。!0?0`暁_说~王* _最?鑫.蟑,踕¨更*芯?快.户部侍郎李诚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却见自家尚书大人正盯着"清河崔氏欠银八十万两"那行字,嘴角勾起一抹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大、大人..."李诚的官袍后背己经湿透,"这些陈年旧账,连账房先生都换了好几茬..."
"啪!" 账册合上的声音吓得梁上两只麻雀扑棱棱飞走,一根羽毛晃晃悠悠落在张世平肩头。他轻轻掸去羽毛,从袖中掏出一个泛着古铜色光泽的算盘。
"李侍郎,你听。"张世平手腕一抖,算珠碰撞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这是铜钱相击的声音,是银子落袋的声音,更是..."他突然压低嗓音,"催命符的声音。"
李诚这才注意到,这把算盘的横梁上刻满了细小的字迹——"建安三年某月某日,崔氏购田千亩"、"建安五年某月某日,王氏纳妾十人"...竟全是各家的开销记录!
"本官在商业部六年。"张世平慢条斯理地拨弄着算珠,"早就把这些世家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突然"哗啦"一声把算盘一甩,所有珠子归位:"八十万两?连本带利,我要他们吐出一百二十万两来!"
窗外忽然刮过一阵阴风,卷着片枯叶啪地贴在窗棂上。李诚突然觉得,这位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比刑部的刽子手还可怕。
天香阁的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满座茶客立刻竖起耳朵: "话说那崔家三公子,拿着朝廷赈灾的银子,在怡红院一掷千金!"老先生捋着胡子摇头晃脑,"那晚他搂着花魁说的醉话可有意思——'横竖都是国库的钱,不花白不花!'"
二楼雅座,一个戴着斗笠的商人悄悄往说书台扔了块金锭。_卡!卡·小.税,王\ -首`发."叮当"一声,老先生的声调立刻高了八度:"各位看官欲知后事?明日请早!老朽要讲'王司徒赌场输掉赈灾粮'的勾当!"
"世家郎~借钱忙~"洛阳街头,孩童们蹦跳着传唱新编童谣,"借了银子买田庄~田庄里~藏娇娘~"调子简单上口,不到半日就传遍全城。
最绝的是有个机灵孩子改编了歌词:"还钱日~装病忙~躲在茅房数钱响~"路过的崔家管事气得想打人,却被围观百姓起哄:"哟!崔家连童谣都要管啊?"
第三天清晨,崔府门房一开门就惊呆了——台阶上整整齐齐码着腐烂的菜叶,还摆成"还钱"二字。更损的是,菜叶堆里插着块木牌:"新鲜时价值三钱,腐烂后恰如贵府信用"。
王家更惨,不知谁在他们朱漆大门上用臭鸡蛋画了个巨大的"债"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王老太爷拄着拐杖出来查看时,差点被熏得背过气去。
崔老爷在书房摔碎了最爱的青瓷笔洗:"查!给本老爷查出来是谁干的!"管家哭丧着脸:"老爷,说书人说是收了个'斗笠客'的钱,童谣是从西市乞丐堆里传出来的..."
最憋屈的是,他们发现这些舆论攻击全部踩着法律红线——没说半句假话,但比造谣还致命。-n^i?a′o^s/h^u_w/.¢c_o/m¢王司徒气得胡子首翘:"这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
这天,崔老爷揣着鎏金票据迈进"汇通天下"钱庄时,掌柜的笑容突然凝固。那双常年拨算盘的手,此刻抖得像风中的落叶。
"崔、崔公..."掌柜的额头沁出冷汗,"上头新规,崔姓票据需...需暂缓兑付。"说着飞快塞来一张纸条:"张尚书亲笔,说您看了就懂。"
崔老爷展开纸条,上面画着个咧嘴笑的貔貅,屁股后面喷出串铜钱,旁边题字:"只进不出?本官帮你通通!"
当崔老爷气急败坏转向盐铺时,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掌柜的哭丧着脸捧出作废的盐引:"今早刚到的政令,说您家这批引子...呃...‘来历存疑’。"
最损的是盐引背面新盖的朱红大印:"贪盐御史专用章",落款还画了个吐舌头的鬼脸。崔老爷眼前一黑,仿佛听见张世平那奸商特有的嘿嘿笑声。
回到庄园时,崔老爷看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佃农们举着官府告示,理首气壮地拒交地租。告示上明晃晃写着: "即日起,崔氏地租暂由户部代管(因涉嫌挪用赈灾银两)"
有个胆大的老农甚至掏出本《田租核算手册》:"张大人说了,往年多收的要退三成!"崔老爷这才发现,手册扉页印着张世平亲笔:"欢迎举报,赏银十两。"
"啪嚓!" 价值连城的和田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