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

船帆终于触到泉州港的季风,帆布上相思树汁涂刷的痕迹在阳光下泛着淡金,与刺桐港标志性的红色城墙交相辉映。^r-a+n+w-e¨n!z!w′w′.`c_o`m¨甲板上的粮种缸已按 “水土属性” 重新排列:耐盐区的陶罐靠港外侧,接取带着咸味的海风;耐寒区的容器靠内侧,贴近码头的淡水渠;最中央的 “通用区” 摆放着山荔枝、咸淡水莲等适应性强的种子,缸口敞开着,让家乡的空气浸润每一粒远道而来的种实,仿佛在完成最后的 “认亲” 仪式。

“夫人,市舶司的人来了!” 哈桑指着码头尽头的仪仗,绯色官袍在刺桐树的绿荫中格外醒目,为首的官员正用望远镜眺望,镜片反射的阳光恰好落在粮种缸最外侧的耐盐禾上,“他们举的‘验’字旗,和出航时查验船货的一模一样,只是旗角的磨损又深了些,像多了几道年轮。” 他说得没错,码头的青石板上,当年船队压出的车辙已被新的足迹覆盖,却在雨后的水洼中依然可见,与归来的船轮轨迹完美重合,恰似时光画下的同心圆。

老舵手颤抖着抚摸码头的系船柱,石柱上密密麻麻的绳痕里,他认出自己出航时系的 “平安结” 勒痕,此刻正被新的绳索填满:“是刺桐港的味道!” 他深深吸了口气,空气里有樟脑、檀香、海风与市井的烟火气,与近陆群岛的相思花香不同,这种复杂的气息里藏着 “家” 的密码,“你闻那咸腥里的甜,是糖行仓库飘的;那香里的涩,是药材铺晾的陈皮,多少年都没变。!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码头上小贩的叫卖声穿透人群传来:“刚蒸的糖糕!热乎的!” 与船员们记忆中出航前的吆喝分毫不差。

众人上岸时,脚下的青石板带着午后的温热,与泥炭沼泽的冰寒、平流雾带的湿冷形成强烈对比。阳光透过刺桐树的掌状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温度稳定在二十三度,湿度适中,让长期适应极端气候的船员们皮肤泛起薄红,却舒服得不想动弹。更奇特的是,港口的风带着规律的节奏 —— 辰时吹向内陆,带来稻田的清香;申时转向海洋,卷来渔获的咸鲜,这种稳定的海陆风,与远洋的狂风乱流截然不同,仿佛大地在温柔地拍打归来的孩子。

“宝姑娘可算回来了!” 市舶司提举王晏之快步上前,官靴踩过水洼时溅起的泥点里,混着细小的稻壳,“去年冬汛后,闽江两岸的圩田又淹了三成,老农们守着烂稻禾哭,都说要是有能泡在水里长的粮就好了。” 他的目光落在最外侧的耐涝粟种罐上,手指刚触到陶罐,就被宝儿拦住 —— 她从怀中取出丝帕,仔细擦拭罐口的盐霜:“王大人请看,这粟种在灯心草湿地泡了百日,照样结籽,壳上的纹路能存潮气,却不烂芯。·k+u!a.i·k·a.n!x!s¢w?.¨c,o·m¢”

说话间,几个老农挤开人群,其中白发苍苍的陈老汉曾是泉州府的农官,如今退休在家种着三亩薄田。他颤抖着接过宝儿递来的耐盐禾种,放在手心捻了又捻,突然老泪纵横:“这谷粒的红褐,和《农桑辑要》里说的‘海稻’对上了!俺年轻时在莆田见过半亩,后来被台风淹了就绝种了,没想到在你这儿见着了!” 他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晒干的本地稻种,与耐盐禾并排放着,籽粒虽饱满却显脆弱,“你看这本地种,经不得半点盐,海水沾了就黑。”

宝儿让人将各粮种的特性写在桑皮纸上,贴在对应的陶罐上:耐盐禾旁写 “耐咸水,亩产三石,宜滩涂”;野慈姑旁注 “抗冻,球茎可食,宜北方沼泽”;早熟麦的标签最醒目,“四十五日可收,避旱涝” 几个字用朱砂写就 —— 这是王晏之特意嘱咐的,闽地近年春旱频发,早熟作物最合时宜。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有渔民指着咸淡水莲的种子说:“这东西要是种在洛阳江入海口,汛期就不用饿肚子了!” 有山民盯着山荔枝的种仁:“俺们那的石头山,说不定也能结这甜果!”

午后的港口渐渐热闹起来,归航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泉州城。刺桐树下的空地上,船员们开始分类晾晒种子:耐盐禾摊在竹篾上,接受海风的 “最后洗礼”;野慈姑的球茎埋在湿润的河泥里,模拟泥炭沼泽的环境;早熟麦的麦穗挂在刺桐树枝上,借稳定的海陆风干燥颖壳。哈桑带着几个年轻船员,用火山灰和本地草木灰混合,按远洋时的比例调配保存剂,陈老汉在一旁指点:“加些灶心土更好,俺们这儿的土能锁住潮气,比单纯的灰管用。”

在市舶司的仓库里,宝儿将海图缓缓铺开。这幅用相思树汁防潮的巨图,从泉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