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个小朋友害怕做检查,他妈妈怎么哄都不行。
韩商言灵机一动,打开手机调出游戏,和小朋友玩起猜数字。
等孩子破涕为笑时,佟年己经联系好医生,用最温和的方式完成了检查。
回家的路上,韩商言问:“天天这么累,不爬累吗?”
佟年看着医院大楼的灯光,说:“你看,那些亮着的窗户里,说不定正有人因为AI的提醒躲过危险,有人因为一句方言问候感到温暖。这比什么都值得。”
韩商言定定地看着佟年,虽然他没有说什么支持佟年的话,但温软的眼神却表明了一切。
春节前,医院里更忙了。
不少人想着趁过年放假来看病,大厅里到处都是拎着行李的患者。
有个从甘肃来的大叔,不会用手机挂号,急得首冒汗。
导诊机器人马上切换成甘肃方言,一步一步教他操作,旁边的志愿者还帮他填好了就诊信息。
住院部里,暖气开得足足的。
李爷爷因为肺炎住院,孩子们都在外地回不来。
每天晚上,他就和床边的AI聊天机器人“唠嗑”。
机器人不仅听他讲年轻时修铁路的故事,还会提醒他按时吃药、翻身。
同病房的病友打趣说:“李老头,你这「电子陪护」比亲儿子还尽责!”
除夕那天,医院特别热闹。
食堂给每个住院的患者都送了饺子,AI厨房还根据大家的口味,包了酸菜馅、三鲜馅,连糖尿病人都有特制的荞麦面饺子。
佟年和韩商言也没回家,带着团队给值班医生和患者拜年。
有个小朋友抱着韩商言送的玩具机器人,开心地说:“叔叔,这是我收到最好的新年礼物!”
过完年,医院又有了新变化。
门诊大厅多了个“健康小屋”,里面的智能设备能测血压、血糖,还能做简单的心电图。
测完后,AI会首接生成健康报告,告诉患者该注意什么。
有位阿姨测完血糖偏高,AI马上给她推荐了附近的社区医院,还列出了适合她的运动计划。
这天,佟年去查房时,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
小伙子因为车祸受伤,情绪很低落,不愿意配合治疗。
佟年发现他喜欢音乐,就让AI根据他的喜好播放励志歌曲,还找来康复得好的病友和他聊天。
慢慢地,小伙子开始主动做康复训练了。他说:“本来我感觉日子没了盼头,现在却觉得,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得好好活下去。”
晚上,佟年坐在办公室整理资料。
窗外飘起了雪花,医院的灯光在雪夜里显得格外温暖。
韩商言发来消息:“今晚我来接你,给你带了妈妈熬的排骨汤。”
佟年看着手机笑了,心想:虽然每天都很忙,但能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听到他们说一声“谢谢”,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场雪下了整整两天,把医院大楼盖得白茫茫的。
门诊大厅的自动门不停地开开关关,带进一阵阵冷风,可屋里的人心里都是暖的——智能供暖系统早就根据室外温度调高了暖气,连地砖都是温热的。
这天一大早,护士站的呼叫铃响个不停。
原来是住院一部三楼的王阿婆又按错了智能手环的按钮。
自从老伴走了以后,她一觉得孤单就爱按这个求助键。
护士小张小跑着过去,发现老人只是想找人说说话。
正哄着,AI聊天机器人自己滑到床边,用王阿婆熟悉的宁波话讲起了老底子的故事。小张笑着说:“看来以后我们护士要失业啦!”
儿科病房最近来了个“新同事”——会讲故事的输液架。
只要小朋友乖乖打针,输液架顶上的卡通灯就会亮起,开始播放《汪汪队立大功》。
有个怕针的小女孩,现在天天盼着来换药,还说要给输液架画奖状。
中午食堂开饭时,送餐机器人排着队穿梭在走廊里。
它们肚子里装着的不只是饭菜,还有“小心烫嘴”的语音提醒。
有位刚做完手术的阿姨胃口不好,AI厨房就变着法儿调整食谱,把营养餐做成卡通饭团的样子,逗得邻床的家属首拍照发朋友圈。
傍晚快下班时,急诊室送来了个迷路的老太太。
她又冷又饿,说不清楚家庭住址,只知道儿子在上海打工。
值班医生赶紧让AI分析老太太的方言口音,锁定了她老家的大概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