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天元镖局的议事厅内已挤满了人。¢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林远展开大幅的大明水路舆图,朱砂标注的枢纽城市在晨光下格外醒目。他的指尖重重落在扬州、苏州、南京三地,“这三个城市,将成为我们新运输体系的核心枢纽。但想要搭建起‘中心枢纽 - 支线’体系,绝非易事。”
苏婉娘将一摞账本推到桌前,算珠碰撞声清脆作响:“单是枢纽仓库的建设,预估就需纹银二十万两。且各地分拨点的选址、人员调配、运输路线规划,每一项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更别说还要应对漕运衙门和徽商的刁难。”
刘庆福展开漕运水路图,眉头紧锁:“掌柜,我最担心的是枢纽选址。以南京为例,秦淮河沿岸的码头虽货运繁忙,但漕运衙门的税卡林立;而长江边的港口虽宽敞,却离城内太远,货物中转效率低。”
马奎拍着腰间佩刀,瓮声瓮气道:“怕什么!大不了我们直接在城郊圈地建码头,谁要是敢阻拦,我带人跟他们拼了!”
“不可莽撞。”林远摆了摆手,从袖中掏出一份密报,“这是杭州联络点传来的消息,胡文远已察觉我们的计划,正勾结当地官员,准备对新建的货运设施进行严查。!2,y,u,e¨d\u..-c.o?m!我们必须智取。”
经过三日三夜的商议,团队敲定了初步方案:在扬州以原镖局仓库为基础扩建枢纽中心;苏州选址在阊门外的沿河空地,此处靠近商业区,便于货物集散;南京则选择在龙江关附近,既能利用长江水运,又可通过内河支流辐射周边。
然而,实际建设远比想象中艰难。苏州的施工刚一开始,就遭到当地地头蛇的阻挠。为首的张疤脸带着数十个混混,手持棍棒闯入工地:“这地儿是我们漕帮的地盘,想建仓库?先交十万两‘占地费’!”
负责苏州项目的周福出面交涉,却被混混们推搡在地。消息传回扬州,马奎暴跳如雷,当即要带人去教训张疤脸,却被林远拦住:“别急,我自有办法。”
林远连夜修书一封,派人送往苏州知府衙门。原来,他早通过情报网得知,张疤脸背后的漕帮头目与知府大人的小舅子有生意纠纷。次日,知府衙门的捕快突然查封了漕帮名下的几家赌场,张疤脸等人慌忙回去处理,工地这才恢复安宁。
但麻烦接踵而至。南京龙江关的枢纽建设中,工匠们发现地基土质松软,无法承受大型仓库的重量。¨比-奇¨中*文\蛧^ ,醉¨鑫¢彰′劫`埂^辛,快/林远盯着施工现场的深坑,前世在建筑工地上见过的桩基技术突然在脑海中浮现。
“我们可以采用桩基法。”林远蹲下身,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示意图,“先打入木桩,让木桩深入地下坚实土层,形成承重桩,再在桩顶浇筑夯土平台,这样就能增强地基的承重能力。”
工匠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老木匠迟疑道:“林掌柜,从未听说过这样的法子,能行吗?”
“不试怎么知道?”林远目光坚定,“立刻准备木料和工具,我们先搭建试验台。”
接下来的七天,林远带着工匠们日夜奋战。他们按照不同的桩长、桩距进行试验,不断调整木桩的打入深度和夯土的配比。每一次测试失败,林远都根据前世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调整方案。终于,改良后的地基成功承受住了十吨重物的压力,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
然而,地基问题解决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仓库的货物分拣效率极低。传统的人工分拣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林远借鉴现代物流的分拣系统,设计出“滑槽分拣法”。他命工匠打造出倾斜的木质滑槽,在不同位置设置分拣口,货物通过滑槽自动滑落至对应区域。为了测试这套系统,林远将扬州枢纽作为试点,组织伙计们进行模拟分拣。
首次试验时,由于滑槽角度设计不合理,货物经常在中途卡住。林远带着工匠们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不断调整滑槽坡度和宽度。当第17次试验成功时,原本需要十个人耗时两个时辰的分拣工作,仅用五人半个时辰便完成了。
在人员调配方面,林远也遇到了难题。各枢纽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但镖局内的老镖师大多擅长押运,对货物分拨管理一窍不通。他决定从基层伙计中选拔人才,开设“物流学堂”。
学堂内,林远亲自授课:“分拨的关键在于效率与精准。比如苏州枢纽,丝绸、茶叶等轻货应优先分拣,瓷器、铁器等重货则需做好防护……”他还让苏婉娘编写《分拨操作手册》,详细记录货物分类、分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