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才能得到10万元的收入。如今只是为对方提供场地,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收获大量的财富,何乐而不为?
抱着侥幸的想法,蔡东家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村民便带领着自己的两个朋友,在博社村的荒山上制作石膏粉。不久后,搅拌机、发电机、排水桶等大量的设备,开始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博社村。
蔡东家担心对方做违法乱纪的事,便亲自到荒山查看。刚刚靠近,蔡东家便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他仔细观察,对方确实在制作白色粉末状的结晶体。蔡东家并不了解石膏粉的形态,因此并未产生怀疑。十多天后,对方将制作完成的500公斤"石膏粉"带走,同时给了蔡东家20万的报酬。拿到报酬的蔡东家欣喜不己,可他并不知道,对方制作的并不是石膏粉,而是毒品。
对方离开后的几个月,陆丰甲东镇陆续出现了冰毒的影子,那时冰毒的售卖价格为一公斤20万,在博社村制作完成的毒品价格达到了上亿。此时蔡东家才意识到,原来对方制作的石膏粉就是冰毒。与此同时,面对毒品带来的暴利,蔡东家陷入了思考。
此后,为了发家致富,陆丰的许多村子走上了制毒贩毒之路,博社村也在其中。+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蔡东家作为村中的治保会主任,原本应该坚决杜绝毒品的出现。然而为了谋利,他专门与村中制毒的人狼狈为奸,收受贿赂、力保毒贩。
2.2 产业扩张:冰毒帝国的崛起
尝到了制毒带来的甜头后,蔡东家开始自己制毒,并逐渐将博社村发展成为制贩毒品的地下王国。随着蔡东家在毒品交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他成为了蔡氏宗族的领导人,甚至被选为博社村村支书。在这一地位的推动下,整个博社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毒品产业链,几乎每个村民都涉足其中。
博社村的制毒活动如此猖獗,以至于成为国内地下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博社村每年制出的毒品量差不多占据我国地下毒品量的30%。这也让博社村渐渐有了"中国第一毒村"的称号。
随着蔡东家权力的不断膨胀,他在制毒活动中的角色也愈发深入。蔡东家不仅继续默许村中的制毒行为,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帮助毒品生产者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制毒网络的顺畅运作。他利用自己公职人员的身份,开始搜集警方扫毒行动的信息,以便及时将消息传递给自己的手下。此外,他还经常贿赂办案的相关人员,让他们放弃对自己手下的抓捕。
在蔡东家的带领下,博社村的制毒活动变得更加公开和猖獗。村里的制毒厂房数量逐年增加,设备也不断升级。村民们不再掩饰他们的制毒行为,甚至在村子里可以看到随处堆放的化学原料和制毒设备。村里的部分空地和废弃建筑物被改造成了临时的制毒窝点,外人很难察觉其中的玄机。
随着博社村制毒规模的扩大,制毒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冰毒的生产工序越来越简单、周期越来越短、产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1公斤冰毒从以前的几十万元,到后来的1万元,甚至7000元也有交易。这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使得博社村的冰毒产量急剧增加。
博社村的制毒活动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集原材料购入、生产加工、成品销售为一体的"毒品经济产业链"。部分村庄制毒甚至达到了"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公开化生产"的程度。在博社村的影响下,陆丰的"三甲地区"(甲子、甲东、甲西三镇)成为了毒品的重要产地。
2.3 防御体系:"法外之地"的形成
随着警方对博社村制贩毒活动的关注增加,蔡东家等人也开始加强村庄的防御措施。为了应对警方的打击,博社村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使得这个村庄几乎成为了"法外之地"。
首先,蔡东家组织了一支由村里年轻人组成的摩托车队,作为"望风队"。他们终日在博社村附近巡逻,一旦发现有陌生人靠近,便尾随在他们的身后。到达村子后,将他们团团围住。是以,村子中的一切,都严格保密,外界对此知之甚少。
其次,村里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通讯系统,一旦发现警方行动,便会迅速通知制毒分子转移或藏匿。此外,村里还设置了多个观察哨,密切监视着村外的一举一动。
更为严重的是,村民们为了对抗警方,还私藏了各类武器,包括仿制枪支、土制手雷、弓弩,甚至还有AK47等杀伤性武器。这些武器成为了村民们对抗警方的"底气"。
面对这种局面,警方的每次行动都变得极其危险。村里错综复杂的小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