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论道客】——
在颖州的乡野之间,有一位备受尊崇的老儒生林先生,他为人正直,品行端方,一言一行皆遵循着儒家的教诲,举手投足间尽显君子风范。`1′4~k¢a·n¨s~h!u!.,n+e!t·
林先生醉心于学问,为了寻求一处宁静之地潜心研读,便住进了一座宏伟阔大的神庙。这神庙飞檐斗拱,气势不凡,内里宽敞幽深,因租金便宜,不少人在此赁屋而居。先生徒见缁流诱人布施,谓之行善,谓之得福;见愚民持斋烧香,谓之行善,谓可得福。不如是者,谓之不行善,必获罪,遂谓佛氏因果,适以惑众,而不知佛氏所谓善恶,与儒无异。所谓善恶之报,亦与儒无异也。”林生意不谓然,尚欲更申己意,俯仰之倾,天已将曙。客起欲去,固挽留之,忽挺然不动,乃庙中一泥塑判官。可林先生性格孤高清峭,对旁人的生活起居一概不闻不问,每日沉浸在经史子集之中,与外界的喧嚣仿若隔绝。
一日,夜幕深沉,万籁俱寂,林先生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起身,推门而出,漫步在如水的月光之下。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清冷的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林先生深吸一口夜间的清新空气,心中的烦闷稍稍舒缓。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缓缓走来,月光下,只见来人衣着朴素却整洁,面容和善,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拱手向林先生道:“兄台,深夜还未安歇,好兴致啊!”林先生本就孤寂,有人主动搭话,便也拱手回礼,客气回应。+x\d·w¨x.t^x,t¨.`c?o-m,两人寒暄几句后,林先生见这客人谈吐不凡,心生好感,便邀他到自己屋内叙话。
屋内烛火摇曳,两人相对而坐,相谈甚欢。客人见解独到,从天文地理到人情世故,无一不涉猎,话语间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林先生不禁暗暗佩服。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因果之事上。林先生坐直身子,神色认真,缓缓说道:“圣贤之人做善事,皆出于内心纯粹的道德准则,毫无功利目的。若带着目的去行善,即便行为合乎天理,内心也已被私欲充斥。所以,佛教宣扬的广种福田,以行善来获取福报之说,实在难入君子之耳。”
客人轻轻一笑,端起茶杯,浅抿一口,不紧不慢地回应:“先生所言,的确是纯粹的儒家之论。然而,以此律己,堪称高尚;用以律人,便显得苛刻;对君子要求尚可,若推广至天下众人,那可就不合时宜了。圣人立教,不过是希望众人向善。对于那些无力为善之人,要引导扶持;对于不愿为善之人,需驱策督促,如此一来,刑赏便应运而生。倘若有人因向往奖赏而行善,圣人看重的是善举本身,不会苛责其动机;有人因畏惧刑罚而行善,圣人同样认可这一行为,不会追究背后缘由。
若一方面以刑赏引导人们遵循天理,另一方面又指责因慕赏畏刑的行为是私欲作祟,那岂不是说,不用刑赏激励,人们就不善;用了刑赏激励,又被斥为不善,这岂不是让众人无所适从?再者,既将慕赏畏刑视作私欲,却又以刑赏来激励众人,这岂不是让百姓觉得,圣人竟是在用私欲引导他们?这显然不合常理。?¤÷2?e/8$e=看£;书o=网+× 1追D?×最.±新|章2?节¨
要知道,天下聪慧卓绝之人少,平凡大众居多。因此,圣人的刑赏之法,是为普通大众设立;佛教的因果之说,亦是为普罗众生而讲。儒释两家,虽然宗派不同,但教人向善的初衷,实则殊途同归。先生以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驳斥佛教因果,那是否也要以圣人的刑赏之法来一并否定呢?先生只看到僧人诱导民众布施,便称其为行善得福;看到愚民吃斋烧香,就认定是行善获报,反之则视为不善有罪,进而认为佛教因果是蛊惑人心。却不知,佛教对善恶的定义,与儒家并无二致,善恶之报的理念,亦是相通的。”
林先生听后,眉头微皱,内心虽不赞同,但不得不承认客人的话有些道理。他思索片刻,正欲开口反驳,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在他低头思考、抬头欲言之际,窗外天色已然微亮,晨曦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客人见状,起身告辞:“天色渐明,我也该走了。”林先生急忙起身挽留,言辞恳切。可就在这时,客人却如被定住一般,僵直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林先生心中一惊,凑近一看,顿时瞠目结舌——眼前之人,竟不知何时变成了庙中的一尊泥塑判官,那模样,与方才交谈之人分毫不差,只是此刻面无表情,周身散发着冰冷的气息。
【冥吏解命缘】——
族祖雷阳公曾讲过一段奇事,说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乌云遮月,四下里一片死寂,唯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