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这……这当真是您所绘?”一位老工匠出身的官员,声音都有些颤抖。
嬴政小脸微红,带着几分“不好意思”:“不过是政儿一些浅见,让诸位见笑了。这些图纸,只是初步构想,具体施工,还需仰仗各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师傅们,仔细勘察,完善细节。”
这自然又是他花费海量“情绪值”从系统中兑换的。这些图纸,不仅有设计,更有关键的施工原理和步骤,远超这个时代的认知。
吕不韦手捧着那份“都江堰”图纸的复制品,只觉得重若千钧。他抬头,深深地看了一眼御座旁那个小小的身影。震撼,惊异,甚至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畏惧。此子,绝非池中之物!其学识之渊博,见识之超卓,己远远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他原本还想借工程浩大来制衡一下,此刻却再无半点阻挠之念。如此利国利民,且有如此神妙方案的国之大计,若因他而耽搁,他吕不韦岂不成了千古罪人?更何况,他隐隐感觉到,若再与此子作对,恐怕自己会输得更惨。
“咳,”吕不韦清了清嗓子,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子殿下深谋远虑,此等利国利民之策,臣,万死不辞,全力支持!臣以为,可先集中力量,选取其中一二关键工程,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向全国。”
“善!”嬴政小手一挥,“便依相国之意。此事,就这么定了!”
兴修水利的政令,很快传遍秦国各地。与盐铁专营不同,此事几乎得到了所有阶层的拥护。百姓们听闻朝廷要兴修水利,解决困扰他们祖祖辈辈的水旱灾害,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一时间,秦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朝廷拨付的钱粮,嬴政亲自督促,务必专款专用。各地青壮踊跃报名,参与工程建设,自带口粮者亦不在少数。
嬴政也没有闲着。他时常会“溜”出宫,在蒙恬等人的护卫下,前往附近的工地视察。他穿着小小的工装,戴着草帽,小脸晒得有些黑,却神采奕奕。
“老丈,这石头垒得要密实,缝隙要用泥浆填满,才能坚固!”他奶声奶气地指挥着。
“小兄弟,你这法子好!这叫啥‘水泥’的玩意儿,和上沙石,干了之后比石头还硬!”一名工匠看着嬴政提供的“改良版”混凝土配方,赞不绝口。这自然也是嬴政从系统中兑换的“小玩意儿”,虽非后世真正的水泥,却也大大提升了粘合强度和凝固速度。
他还拿出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工具”,比如一个带着水泡的木尺(简易水平仪),一个可以看远处的铜管(简易望远镜/测距仪),大大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工匠们对这位小太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当他是文曲星下凡,生而知之。
“太子殿下真是神人啊!这么小的年纪,懂这么多!”
“是啊,跟着太子殿下干,浑身都是劲儿!”
“咱们的好日子,要来咯!”
工地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到处是百姓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和对嬴政的敬爱。民心,如同涓涓细流,正不断汇聚到这位年幼的储君身上。
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不仅让秦国的农业基础日益稳固,更让嬴政的声望在民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百姓们自发地为他建立生祠,祈求他福寿安康。
吕不韦府邸。
听着门客们每日传回来的,关于嬴政在民间如何受万民拥戴的消息,吕不韦的脸色,一日比一日凝重。他坐在书房,手中摩挲着一枚玉佩,眼神晦暗不明。
民心所向,这西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嬴政的地位,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功绩,己经稳如泰山。他这个相国,名为辅政,实则在嬴政的光芒下,越来越像一个陪衬。
这种感觉,让他极度不安。他感觉自己精心编织的网,正在被那头“幼虎”一点点撑破。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吕不韦低声自语。他必须想办法,削弱嬴政的影响力,甚至……寻找一个更能为己所用,或者说,至少不像嬴政这般难以掌控的“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