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都有理有据。
有来自户部的、由豆子亲自核算过的、无可辩驳的数据。
有来自工部的、由王老师傅等人提供的、关于技术细节的证词。
更有那三日前,在西郊靶场,由上千名王公大臣,亲眼所见的事实。
这,是一份,根本无法被反驳的弹劾。
当小山宣读完毕,将奏折高高举过头顶时。
工部尚书刘庸,第一个出列。
“臣,附议。”
“张修撰所言,句句属实,臣,可为之作证。”
紧接着,户部尚书,以及其他几位“改革派”的官员,也纷纷出列。
“臣等,附议。”
那声势,浩大无比。
而吴国舅一系的官员们,则一个个面如死灰,站在那里,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一位吴国舅的姻亲,壮着胆子出列,试图辩解。
“陛下,国舅爷,或是一时心急,方有此疏漏,其……其心可悯啊。”
小山不等皇帝开口,便首接冷声反问道。
“为国分忧,便可虚耗国帑?”
“一时心急,便可欺君罔上?”
“若天下官员,皆如国舅爷这般‘为国分忧’,那我大宁江山,危矣。”
他这几句话,如同几记响亮的耳光,抽得那位官员,满脸通红,羞愧地退了下去。
龙椅之上,皇帝静静地听完了所有。
他缓缓地,站起身。
“好,好一个‘欺君罔上’。”
他拿起那份由小山呈上来的、附有详细证据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来人。”
“传朕旨意。”
“着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即刻成立联合专案组。”
“将吴氏,及其所有涉案党羽,给朕,一并拿下。”
“给朕,一桩桩,一件件,查个水落石出。”
他的声音,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冰冷的杀意。
“朕倒要看看,朕的国舅,究竟,还背着朕,做了多少‘好事’。”
“朕,更要让这满朝文武都看看。”
“在这大宁朝,究竟,是朕的法大,还是他皇亲国戚的脸面大。”
皇帝,是真的,动了杀心。
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曾经在京城,不可一世的外戚吴家。
这一次,是真的,要彻底倒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