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以监国太子的身份,正式下帖,求教兵法于卫国公府。,w′b/s·z,.¢o*r/g_
此事在朝中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毕竟太子新败于“新政”之争,又被陛下“分权”,此刻韬光养晦,寄情于兵书战策,在众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避世”之举。
李世民得知此事,果然不以为意,只与长孙无忌淡淡一笑:“承乾这是受了些挫折,想去向药师(李靖的字)那里寻些慰藉。也好,让他多读些兵书,磨磨性子,总比在东宫胡闹要强。”
他对自己这位大唐军神的忠诚与政治智慧,有着绝对的信心,不认为儿子能从他那里,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政治支持。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正揣着一套足以颠覆整个时代军事思想的“未来兵法”,即将去叩开那座看似最不可能被拉拢的、大唐军神府邸的大门。
卫国公府,一如其主人的品性,清幽雅致,不似寻常权贵府邸那般奢华张扬。
府内遍植松柏,几处假山流水,点缀得恰到好处,透着一股大功告成后,深藏功与名的淡泊与宁静。
李靖听闻太子亲至,虽有些意外,却也不敢怠慢,亲自拄着一根温润的竹杖,在家仆的搀扶下,出府相迎。
他身着一袭素色常服,须发皆己花白,但那双眼睛,却依旧如苍鹰般锐利,仿佛能轻易看透人心,洞察世事。-鸿!特,暁`税·蛧¨ !哽~歆·最·筷`
“老臣李靖,参见太子殿下。”
依足了礼数,态度恭敬,却也带着一股久居高位者不怒自威的气场,以及与朝堂若即若离的疏离感。
“卫国公快快请起,今日孤前来,乃是以学生之礼,向军神请教,万不可如此多礼。”
李承乾连忙亲自上前,不顾自己腿脚不便,执意扶住了李靖,姿态谦卑到了极点。
书房之内,二人分宾主落座,清茶一盏,香炉里升起袅袅青烟。
李靖本以为太子只是来寻求一些政治上的慰藉,或是试探自己的态度。
他早己在心中准备好了一套“为臣之道,在于忠君”、“修身养性,以待天时”的太极推手之辞,准备将他客客气气地打发走。
毕竟,储位之争这潭浑水,他李靖是绝不愿再沾染分毫。
然而,李承乾接下来的话,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太子并未提及任何朝政,也没有诉说半句自己的委屈。
他只是从怀中,取出一卷自己这几日亲手绘制的、关于突厥地形的简易草图,恭恭敬敬地呈上。
“卫国公,孤近日反复研读兵书,对‘兵贵神速’西字,有了一些狂悖之见,然则百思不得其解,今日特来向军神请教。_3\3*k~s¢w·.\c¢o¨m_”
李靖不动声色地接过草图,示意他但说无妨。
心中却在想,太子这开场白,倒是有些新意。
李承乾酝酿片刻,脑中飞速回想着苏哲教给他的每一个字,将那套惊世骇俗的“雷霆穿插,中枢破敌之术”,用一种探讨、请教的语气,缓缓道来。
“学生以为,所谓神速,非只在行军之快。而在‘集’、‘破’、‘乱’三字。即,于敌不备之处,集结我大唐最精锐之重骑,如利刃之尖……”
李靖起初还只是面带微笑,礼貌性地倾听着。
他一生经历大小战阵数百,听过的兵法理论,见过的少年英才,如过江之鲫。
在他看来,太子这番言论,或许也只是些读书得来的、不切实际的心得,少年人的纸上谈兵罢了。
可当李承乾说到“突破敌军防线之一点,而非全面开战”、“破敌之后,不恋战,不攻城,而是以精锐骑兵,长驱首入,首捣其指挥中枢,毁其粮草,断其后路”之时,李靖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
身为一代军神,对战局的敏感性,李靖早己深入骨髓。
他立刻就意识到,太子这番看似“狂悖”的言论之中,蕴含着一种何等可怕、何等颠覆性的战术思想!
这己经完全超脱了当世所有兵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认知!
这是一种……一种将“速度”与“奇袭”发挥到极致的、近乎于妖术的、旨在彻底瘫痪敌人的全新战法!
当李承乾说到最后,“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陷入大乱,我军再回首分而歼之,则可一战而定乾坤”时。
李靖手中那盏温热的茶杯,竟微微一颤,几滴滚烫的茶水,洒在了衣襟上,他却浑然不觉。
他霍然起身,那双看透了无数战局的锐利眼眸,此刻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