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气氛之中。
但正如李云龙在动员会上所说,牺牲,只会让他们前进的决心,更加坚定!
在原型车状况稍好的间隙,段鹏的“种子教官团”,开始了他们在地狱中的训练。
他们学习如何驾驭这头难以驯服的猛虎,如何忍受驾驶舱里令人窒息的高温和噪音,如何在颠簸中,为那门巨炮,装填沉重的120毫米炮弹。
由于没有自动装弹机,装填手必须在狭小的空间里,凭着蛮力,将重达二十多公斤的炮弹,推进炮膛。
一场高强度训练下来,装填手的两条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
炮手们则要学习在极其原始的火控条件下,用光学测距仪和手摇的机械式弹道解算器,去瞄准和射击。
过程繁琐而艰难,充满了各种误操作。
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和磨砺中,第一批真正熟悉“猛虎”脾性的车组,被锤炼了出来。
在血的教训和大量的测试数据面前,项目组开始了针对性的、疯狂的改进。
郑大春的团队,几乎是推倒重来,重新设计了“太行”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并用最好的合金材料,强化了活塞、连杆等关键部件。
王瑞德的团队,则对炮架和炮塔座圈,进行了结构加强。
石晋的团队,反复校准火炮,并根据实弹射击的数据,优化了瞄准镜里的分划线。
在防护上,他们在测试中暴露出的所有薄弱区域,都额外焊接上了一层从日军坦克上扒下来的附加装甲,虽然看起来像打满了补丁,但防护效果,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
经过长达三个月,如同炼狱般的测试和改进。
一辆全新的、性能相对稳定可靠的“猛虎”,终于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