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发来的照会,笔尖在“德国将在20天内结束波兰战事”的字句上洇开了墨。
这比历史上的36天缩短了近一半,而促成这个奇迹的,正是半年前从华夏战场传来的战术报告——那些分析88炮平射、装甲集群突击的文件,现在正躺在老希的办公桌上。
罗斯福总统的轮椅停在世界地图前,手指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画了个圈。
国务卿赫尔刚送来两份战报:一份是德军攻占克拉科夫的捷报,另一份是宋卫国在华东战场的新动向——华夏军队正用类似的战术反击日军。
“德意志人偷了东方的火种,”罗斯福突然转动轮椅。
“而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给波兰人送老掉牙的春田步枪。”
五角大楼的档案室里,军官们翻出了半年前史迪威从华夏发回的电报。
上面详细描述了宋卫国如何用装甲部队穿插日军防线,“像把刀切开黄油”。
现在这份电报被复印了二十份,每份上都有陆军部长的批注:“看看德意志人是怎么学的,再想想我们该怎么应对。”
东京:靖国神社的香火遮不住焦虑的影子
东条英机跪在裕仁天皇面前时,军靴上的马刺在榻榻米上刮出刺耳的响。
他手里的《波兰战局分析》被冷汗浸成了深色,其中“德军受常州会战启发,将闪电战效率提升40%”的结论,像根针戳破了“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幻象。
窗外的NHK广播正在播放德军攻占华沙的消息,播音员的声音突然顿了顿,显然想起了半年前播报常州会战时的颤抖。
日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室里,参谋们正把德国坦克的推进路线和华夏军队在常州的进攻图叠在一起比对。
有人发现,两者的箭头角度误差不超过五度。
“要不要……向德国要份详细的战术报告?”个年轻参谋的声音刚落,就被作战部长的军靴踹倒在地——承认学德国,等于承认间接学了宋卫国,这对骄傲的日军来说,比战败更难堪。
蒋光头把德国灭亡波兰的电报和宋卫国的新战报并排摆在膝头,手指在“20天”和“常州33天”的数字上来回移动。
白崇禧刚从陆军大学赶来,手里的教案上画着德军装甲师的进攻示意图,旁边用红笔标着“此战术源自华夏”。
“看来我们的闪电战,被德意志人学去了精髓,”蒋光头突然笑了,把那份特制的青天白日勋章图纸往桌上推了推。
“给宋卫国的勋章,要再加行字——战术先驱。”
宋美龄正在翻译路透社的最新报道,钢笔在“德国闪电战受东方启发”的标题下画了波浪线。
她想起上个月宋卫国送来的战术手册,其中“集中优势火力,快速穿插分割”的字句,和现在德军的作战方案几乎一模一样。
防空洞外的警报突然响起,日军的轰炸机又来轰炸了,但这次,她的目光落在了手册最后一页——那是张未来战场的构想图,箭头正从华夏往东京的方向延伸。
老希举起香槟杯时,窗外的礼炮正响到第十八声——华沙陷落的消息传来,比历史上提前了16天。
他特意让副官在酒杯里加了点从华夏战场缴获的茶叶,说是“沾沾宋卫国的运气”。
总参谋长凯特尔突然提到,德军在波兰缴获的法军武器里,有批刚从华夏进口的步枪,枪身上的“中国制造”字样还很清晰。
“通知宣传部,”老希把酒杯往桌上一磕,酒液溅在波兰地图上。
“把闪电战的发明权牢牢抓在手里,绝不能提宋卫国半个字。”但他转身进办公室时,副官看见他从保险柜里拿出份文件,封皮上用毛笔写着西个汉字——“常州战术”,字迹模仿的是宋卫国的签名。
当华沙的残阳染红维斯瓦河时,德意志士兵正在给坦克的炮管系上花环。
有个参加过西班伢内战的老兵突然发现,这些坦克的推进路线和半年前从报纸上看到的常州战场示意图惊人地相似。
他摸出那张皱巴巴的报纸,上面宋卫国的照片己经泛黄,但将领指尖划过地图的角度,和刚才古德里安元帅在指挥车上的手势,几乎分毫不差。
伦敦的大本钟敲响了九点,丘吉尔站在唐宁街10号的门口,望着笼罩在雾里的议会大厦。
他知道,旧的战争规则己经被东方来的战术打碎了,就像此刻波兰的疆界正在地图上消失一样。
而那个远在常州的华夏将领,或许还不知道,他在城墙断壁间发明的战术,己经在欧洲大陆掀起了新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