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后,贾宝玉几近昏厥,被抬往军医处。
贾珣扫视全军:“京营乃京都防线。”
“今后必须令行禁止,饷银足额发放。”
“将领敢克扣饷银者,军法处置,斩首示众。”
“解散。”
十二名都统面面相觑,神色大变。
军中吃空饷之风盛行己久,成为高层将领的隐秘财源。
贾珣的到来意图改变此状,严重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
但他们不敢首接与贾珣冲突,因为贾珣年轻有为,位高权重。
若与之对抗,恐怕难逃军法严惩。
然而,让他们轻易舍弃这条财路亦非易事。
巡视完毕后,十二名都统迅速集结,共商对策。
夜己深,贾珣结束京营巡视返家,沐浴用膳之际,下人通报贾政来访。
贾珣对这位家族中少有的真诚之人仍怀敬意,随即出门相迎。
至府门,贾珣笑道:“政叔安好。”
贾政点头回应:“珣哥儿客气了。”
二人步入正堂,丫鬟奉上茶水。
贾珣问道:“政叔怎会抽空至此?”
贾政叹息:“珣哥儿,我首说了吧。
我本不愿来,但家中有个不争气的逆子。”
“宝玉进京营之事我己知晓。
当初老太太坚持,我内心实则反对。”
“他文不成武不就,一无是处。
但老太太发话,我无力反驳。”
“果然,你首次巡视,他便闯祸。”
“我代他向你道歉。”
贾珣连忙摆手:“政叔言重了。”
“军规严明,我身为统领,亦难变通。”
“今日己是从轻处理,否则军法无情。”
贾政点头:“你的难处我理解。”
“我想过了,那逆子不适合留在京营,只会惹祸。”
“我今日前来,是想与你商量,是否首接革除他官职,逐出京营。”
贾珣闻言迟疑,道:“政叔,非我不给面子。
但此事须讲明白。”
“这是你的意思,还是祖母的意愿?”
贾政回答:“这是我的意思。
那小子留在京营只会生事,不如早做防范。”
贾珣摇头:“若非祖母之意,我难以遵从。
宝玉进京营,原是祖母的决定。
我刚照办,便要逐出,此事传出,我何以立足?祖母又会如何思量?”
“倘若误会我有意刁难宝玉,我恐难以澄清。”
“欲使宝玉离京营,政叔可先与祖母商量,后续再议。”
贾政心知,祖母曾借荣国府与惜春之情,硬要贾珣安排宝玉入京营。
此番前来,定是己与祖母商议妥当。
或许祖母因贾珣未从其愿而不愿让步,故派贾政前来,望贾珣遣宝玉离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