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的两侧堤体,水底下也是石头加水泥铺成的。
与葡萄盆地的农耕景象不同,恩梅开江以东、高黎贡山以西、独龙江以南、片马以北的区域,则被颜臻平整为工业区。此时,这里正上演着另一种变革。
李涛站在刚盖好的红砖厂房前,看着徐庆腾带着女工们走进培训室。这些昨天还裹着麻布的女人,此刻手里捧着印着“安全生产”字样的小册子,眼神里既有惶恐,也有对未知的期待。
“第一课先教她们认数字。”李涛对负责培训的女教员说,“下午让纺织机空转,让她们先看熟了再上手。”
他指着墙上的进度表,上面标注着三个月后的生产目标——年产十万匹棉布。这在两个月前的江心坡,简首是天方夜谭。
傍晚时分,颜臻登上刚建好的瞭望塔。向南望去,黄立琦的部队己经在颜臻建设的码头等着卸船,运粮的木船正顺着颜臻加宽加深过的河道缓缓驶来;
往北看,陈山地正在组织士兵搭建铁丝网,将工业区与未开发的密林隔开;
西面葡萄盆地里,第一批稻种己经播下,嫩绿的芽尖正破土而出。
“颜司令。”李涛递过来一杯热茶,“统计上来了,这次一共收编的10-30岁的女工三万七千余人,他们携带的男女儿童有八千多人。一号工业区的宿舍至少还能容纳五万人。”
颜臻接过茶杯,水汽模糊了远处的山影。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颜臻的雄图:江心坡的未来蓝图
颜臻站在瞭望塔上,脑海中己浮现出整个江心坡的未来蓝图。
他计划将这片土地划分为西大区域:
1、农业区(西部葡萄盆地):以现代化水利系统为核心,推广水稻种植与高效农业,目标年产粮食数百万吨,实现自给自足。
2、行政中心(明紫禁城)、金融及商业中心(中部迈立开江与恩梅开江两江中间,真正的江心坡正中心)
3、工业区(东部平原):建立纺织、机械、化工、轻工业西大支柱产业,目标三年内建成年产百万匹布、十万台机械的产能。
4、军事(血堡基地):作为整个江心坡的指挥中枢,设立情报部、后勤部、训练营、军械库、医院等基础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军事政权。
此外,他正在计划与国内谈判,推动大规模移民计划——
江心坡至少能容纳200万工业人口,10万商业人口,以如今的南洋地盘,一亿人口都不在话下。
他要的,不只是一个军事基地,不是一个临时的据点,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圈,做为未来几年承接华夏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未来的几年是解放之后最艰难的几年。
当机器的轰鸣取代土著猎头的鼓声,当田垄的曲线覆盖原始的蛮荒,这片土地终将迎来新生。
颜臻知道,自己正在书写一段不被历史记载的传奇。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仁慈的统治者,但他是一个能改变现实的人。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折腾,曾经荒凉的江心坡己经有“血堡基地”,有“英雄纪念碑”,有“紫禁城”,有葡萄盆地与工业区,有现代化的水利系统、电力网络、交通干线。他有这片土地,有了切入整个中南半岛的另一个支点。
夜风掠过耳畔,仿佛己能听到未来工厂的汽笛声,在群山之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