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了很多关于舒适区的文章,写得都很好。人不能拒绝挑战,越舒服的地方越懈怠;还有什么你不成功,就是因为太舒服;要想突破自我就必须逃离舒适区域。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对“舒服”的警惕可以很好地驱使我们不断进步,但盲目地虚晃一枪,掉头就跑,还没在一个领域读懂弄透,就嚷嚷着逃离舒适区,开辟新战场,这种做法其实更愚蠢低效。所以我认为,在大家大谈特谈逃离舒适区之前,我们得先有本事获得这片乐土。
那什么是舒适区呢?心理的舒适区指的是轻松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行为模式,而工作中的舒适区则是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持续不断地产生掌控感和安全感。说白了就是在熟悉的地,做在行的事,就像是身处于自己的家。
由此可见,舒适区本来是个好地方,再不济也是个不好不坏的中间地带。它指的是人所处于的一种自然状态。离开舒适区就意味着离开安全,离开熟悉,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和焦虑。所以,不要总给舒适区加戏,它就是一种自然的认知状态,不是阻碍你成长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产生出这种掌控感的时间长短也会因
个人与职业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就像越简单机械的工作越容易胜任,越智慧高效的人越容易晋升。我个人认为,获得舒适区绝对是各方面的阶段性胜利,它带给你的满足与稳定,有着正面且积极的意义。舒适区可以帮你建立起某一方面的自信,表明这几年的方向与努力没有白费,而积累下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化作日后扬帆起航、步步高升的基础和养分。
在这个时候,没必要急着逃离,不妨先沉淀下来思考,是什么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得心应手,所向披靡。而这些宝贵的资源与人脉通过科学的整合是不是同样可以帮助自己开辟另一个舒适区。
我曾经认识一个年轻人,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受不了体制内的禁锢,心烦气躁,小错不断,后来恼羞成怒辞了职。去年,他和别人合伙开美容院,面膜成分还没弄清楚,又开始做鲜花速递。可惜他自己连“死不了”这种极易生长的植物都养活不了。就这样鲜花一筐一筐地烂掉,最后把父母存的老底都赔光了,只好花钱求人,又重回了体制内。
他的逃离,显然不是因为第一份工作已成为了他的舒适区。没学会的本领,没参透的道理,转了一圈还是让自己买了单。
可见,在一个行业钻研吃透,才能正确地评判去留。有时,职场很像围场,你我都想做最好的猎手。在这片山头围捕,就得搞清楚气候、地形、物种,搭弓射箭、子弹上膛,在一场场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直到让自己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满载而归的那一刻,你才能豪情满怀地一边背上沉甸甸的猎物,一边招呼众人,走,咱们再上对面的山头瞅瞅。
若是对猎物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精准的枪法,过人的毅力和适时的取舍,你在哪里都很难有所收获。生活中不乏干什么赔什么的loser,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常常因小失大,让自己一步错满盘输。
而这部分人恰巧又都毫无主见,大多会被毒鸡汤蛊惑,相信什么舒适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其实每当我们找到了一个舒适区,都是一次不小的胜利。所以我的观点是先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扎根下来,成为这个领域的内行,获得足够多的经验和资源。确定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再有突破了,那时候再考虑跳出舒适区也不晚。
可见舒适区本只是人生中的一种认知模式。把工作变成了舒适区是值得欣慰的胜利,我们需要批评的是那些
沉溺在舒适区不愿出来的懒人,他们松懈保守,故步自封,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愿主动去付出努力。就像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的那个著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水一点点被加温,等到青蛙无法忍受的时候,想跳出来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于是人们开始指责水太热了,其实环境有什么错呢,错的是那只懒惰愚蠢的青蛙啊。
所以,调转枪头之前先想一想,在这片战场,我有没有攒下足够的经验,积累了足够的人脉,为下一份工作又做了哪些准备。心理学上认为跳出或者逃离舒适区本身就带着抗拒的情绪,不如说扩大舒适区。跳出感觉是要与过去脱节,因为跳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和高度,逃离更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唯恐避之而不及。而扩大就显得柔和得多,是一点点地推进,一步步去摸索,不是否定,也不是对抗,而是慢慢拥有更宽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