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
人从落地之初,就会无意识地追问一个问题——“我”是谁?这涉及两个层面的定义,一个是外界对一个人的定义,例如:这个人很穷、这个人很胆小、这个人是个小学老师、这个人是个厨子等。这部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固化和加强,人过中年之后就很难再发生改变。另一个层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义,比如说自卑还是自负、自我评价不高或自我评价过高、内向还是外向、怯懦还是勇敢,这部分却未必与时间的增长成正比,有的人一辈子在心理上都是无法长大的小孩,有的人人到中年突然顿悟,超越自我,达成内心的突破和成长。
所以说很多人活了半辈子,可能会忽然提出一个终极问题:该怎么认识自我?该如何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不幸福,就是因为跟自己较了一辈子的劲。要想和自己相处愉快,就要学会如何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和开发自我。那如何才算和自己处理好关系?
小时候,我有个同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皮肤黝黑,身材微胖,长相平平,可是穿衣打扮特别夸张。她经常头戴很大的饰物,穿紧身长裙,一有男生和她说话,她就觉得对方居心叵测,可能是在暗恋她。
后来她成了全班同学都嘲笑的对象,受打击很大。那时候,我还小,不明
白她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现在回想,大概是这个人的自我评价与现实存在极大的偏差。
其实,不管你是优秀还是平凡,是美貌还是普通,只要你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与现实情况或者外界评估基本一致,这就算是成功了第一步。就像一个产品,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特质都搞不清楚,怎么能在市场上立足呢?
之前同桌的例子明显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所以很多人就觉得低估自己,把自己放得比别人都低就该好了吧?
其实不然。
我有一个邻居,从小就自卑怯弱。她其实是个很清秀可爱的女孩,只是因为当时身材矮小,总是习惯把自己隐藏在人群里。遇到什么,都不敢替自己争取。
即使过了很多年,即使她早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也没有改变。她觉得低估自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于是,她总说自己丑、矮、没人喜欢,朋友少,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这种想法在早期确实能让我们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面对失败和敌意也觉得理所当然,我反正是很差的,那不成功、不被喜欢才正常啊。
但久而久之,这种自卑就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评价过低,同时可能会伴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出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等。
微博上有人说:“自卑的前提
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甚至会对新生事物和陌生人群产生恐惧心理,把自己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所以,要想活得幸福自在,首先就要对自我有恰当的评估和认知。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
说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
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原来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重要的了。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的边界和底线,接受那些既定事实,比如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