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打开手机看见一行小字:“你被移出了群聊。”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之前朋友去美国玩,组建了一个代购群。每天发发商品的图片,再晒点美丽的自拍,谁想买什么东西,知道什么资讯,群里聊几句立马就搞定了。
等朋友回了国,这个群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群主把大家移出群聊,原地解散,两不相欠。
即使如此,我看着这几个字,也有一种莫名的被抛弃感,一个“被”字,让人心里生出几丝无奈。
我忽然想起去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不知被谁拉进了一个红包群,群规是每个人都必须发红包,抢红包。手气最好的那个人必须马上再发一个更大的红包回馈群友。我从来不喜欢这种带有强迫意味的游戏,又不好意思马上退群。只好在这里默不作声。
几天后,我看到群主@所有人,要求大家遵守群规,不能长期潜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被群主移出了群聊。
进群是突然被扯进来,移
出的时候也不打任何招呼。这种感觉很像是被放逐到了社交的边缘,刚开始确实有点不舒服,仿佛群里的每个人都嫌弃你,然后大家齐心协力把你抛弃。但转念一想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一个群都会默认一个道德体系,并在群聊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你如果不能接受,还是趁早离开的好。
我忽然发现,在浩瀚如烟的互联网世界里,每个人其实只是一个头像按钮。建群的多形式和低门槛注定了群聊的泛滥。于是一场会议过后,我就多了三个群。打算考英语了,我就有了口语群和阅读群,公众号里有免费讲座了,我就又加了一个群。
我询问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至少20个以上的群聊。有亲戚家人群、同学群、同乡群、同事群,还有的是兴趣爱好群、团购代购群,甚至是饭友群、游戏群。
我们突然就陷入了社交的**大海之中。群聊就像是一间又一间的密室,它把你和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人关在了一起,毫无私密可言。有好几次,群里几个人聊着聊着吵起来了,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始骂街,群里的每一个人都被捆绑围观,无处可逃。
而且,每个群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信息,虽然基本上都与你无关,但它占据了你手机的大部分内存。即使遇上感兴趣的话题想要聊一聊,还得查阅群友们之前的发言,思量何时插入比较顺畅自然,不引起反感。
其实一开始,我对这种瞬间扩张人脉的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有关写作和教育的微信群,我会认真地翻阅群友,想要结识更多的前辈。可是慢慢地我就发现,萍水相逢的群友,没有人会在意。在群里,这些大咖们基本上都不爱发言,想要获得TA的真知灼见并不容易。如果你鼓起勇气想要单线联系,即使前辈大咖通过了你的好友申请,你也只是TA精彩人生的观礼者。你以为的好友情谊,鲜少会出现在不同重量级的人际关系里。
而且,每个群里
都有特别活跃的核心用户,几百人的交流群,每天说话的也不过十几个,有的可能更少。但他们生产的聊天记录是海量的,稍不留神就上百条了。大部分都是胡侃。这些活跃分子嬉笑怒骂,引领着整个群的舆论导向,甚至是审美标准。有时候,一部电影几个人先骂上了,后面就没人敢再说什么了。等你一一看完,已经两个小时了。
于是我也成了这沉默的大多数。早就习惯了手机里无数的小红点和99+,甚至把大部分的群聊设置成了消息免打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不能主动删除它们,但大部分的微信群对我而言,已经是名存实亡,毫无意义了。
我想,每一个群就像一个小集体,有它的行事风格和爱憎喜好。合拍的就一路同行,分享感悟,讨论热点。不感兴趣又不想多事的可以沉默寡言,万年潜水。若是真的遇到了三观不符的奇葩微信群,完全不用害怕被移出群聊,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割席
而坐、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
在当今这个社会,主流媒体都在强调社交的神奇功效。仿佛你的朋友越多,你越牛,你的人脉越广,你就越成功。慢慢地,大家都把焦点集中在人际交往上,忘了你认识谁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这条真理。
什么是社交疲劳,就是一个人过度热衷人际交往,过分依赖人际关系,而这种交往一旦超过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就会导致疲劳,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引起的社会焦虑让都市人更加疲惫。
要知道,唯有优秀的人才能获得高效社交,你微信好友的数量和你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