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写作,渐渐加了许多新的朋友,有些是志同道合的作者,有些是古道热肠的编辑,还有不少言辞恳切的读者,一下让我的世界丰富多彩起来,隔三差五我就会收到几个可爱的小问题。比如前几日,有个读者发消息来求证,问我到底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他写道:“很喜欢读你的文章,总在猜写出这百转柔肠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后来幸运地和你加为好友。我便开始暗暗观察。有时你杳无消息,朋友圈十天半月没有消息,都说不爱发消息的人成熟低调,不动声色。我便想自己欣赏的作者原来是这般沉静的性格。可有时你连吃了哪家的美食,看到了哪片美景,读到了哪句话都发到朋友圈来分享,这么看来,你好像又是个幼稚单纯、心无城府的人,所以到底哪个你才是真的你呢?”
这个问题忽然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圈里都躺着一大堆素未谋面的陌生朋友,总会有那么几个是你格外在意的。你们分隔异地或者根本无缘相见。于是朋友圈就像一扇窗户,成了你观察TA、评价TA的唯一通道和依据。
我确实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可发消息
与不发消息真的只取决于我当下的时间和心情。我不发朋友圈不是想表现高冷低调,而是生活忙碌,眼下没有什么特别触动我心、需要及时记录的。而我开始晒美食晒风景的时候也不是因为性格活泼可爱,而是时间充裕、兴致大发,想赶紧记下此情此景,好让自己日后久久回忆。
我明白你善意的想象和推测,但仅凭晒图的频率去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低调成熟,确实有点片面,尤其是遇到我这种时而低调时而招摇的调皮鬼,怕是要更迷惑不解了。
其实多年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参加了一个摄影论坛,无意中结识了一位神秘的大姐姐,朋友圈里的她终日在世界各地旅行,常常是月初的时候还在巴黎铁塔前自拍,月末又去了基督城看日出。日子永远过得精彩缤纷,引人羡慕。靠着这点线索,我尝试着去拼凑她的生活。
她从没晒过合影也没有任何言语提及爱人,估计眼下还处于单身。
终日不上班,又能负担如此昂贵的环球旅行,大约是个富二代。
到处拍冲浪、跳伞、品尝红酒,一定活泼好动、热爱生活。
去年,她有教育方面的事宜想要咨询,急慌慌地和我约
了几次。接触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她我才意识到,真的不能靠朋友圈去定义一个人。其实她结婚多年,在旅行社做导游,平时东奔西走地带团很是辛苦,冲浪、跳伞的远景照片大多是她硬着头皮陪客人拍的。平时一有空,她就躺倒在家中,一天三顿都叫外卖上门。
看,事实是我那些推测和现实生活没一个对得上。我见过微博上天天发教育孩子就是要静待花开,可现实中是个抬手就抽女儿的暴戾母亲。
我也见过朋友圈终日与老婆秀恩爱,可身边依旧蜂围蝶绕、彩旗飘飘的渣男丈夫。
如今的社交网络其实就是个开放的大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选择、编辑、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是为了发泄情绪、记录生活,还是建立社会联系,打造自我形象,这里都可以无条件地满足你,不需要任何苛刻的审批。网上都说微信的发明,其历史意义相当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它令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大众化、片断化、即时化、共时化。可越是片断、越是简单就越容易标签化、刻板化、绝对化。
MIT一位社会学教授在T**演讲中曾经提到过:“在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自
我存在感首先表现为关系上的需求,其次表现为自我表露、自我经营和深度思考以实现自我需求。”她的书《群体性孤独》也是赤裸裸地指出人群在社交网络上的集体狂欢是因为孤独,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喜欢,需要拥有更多的朋友。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到人们通过控制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行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呈现。他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个人在“舞台”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互相表演。人们扮演着某个角色,通过印象管理让观众看到自己想要呈现给他们的角色。
人们在朋友圈通过有选择性的印象管理向朋友们展示一个自己希望呈现的自我形象,积极地通过发表言论、上传照片或与人互动展示自己的优点。自我呈现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通过控制自己外在的言行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一种心理行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