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听小说网 > 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 第442章 ″万人迷"与″狗不理"

第442章 ″万人迷"与″狗不理"

音至,

共赏庭前月半斜。”

这首诗既点明了家乡姑射山的景致,又诉说了自己多年苦读等待知音的心思,平仄工整,意境十足。{?^0÷?0·?小]%说ˉ?网? μ无±¨?错\}£内_?{容?台下懂行的人纷纷点头,心想着这下狗不理该傻眼了吧。

谁知赵晓财眼睛陡然一亮,张口便来:

“野草开花自有期,

何须苦待月西移。

山间自有清风客,

不向寒窗问墨池。”

李诗涵不禁一愣。这首诗虽然直白,却巧妙地暗合着他辍学从商的经历,对仗也十分工整,竟把她诗中的“寒窗”给对上了。

台下更是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狗不理,竟然还是个深藏不露的主儿。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赵晓财的祖上那可是相当风光。他爷爷的祖爷爷是前清的一品大员,还当过全国科举的主考官;爷爷的爷爷也曾官至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到了他爷爷这一辈,虽说没再当官,却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秀才,从小就逼着他背诵《唐诗三百首》,教他平仄对仗,只是他自己不爱显摆罢了。

李诗涵定了定神,又出一题:

“笔底波澜惊四座,

胸中丘壑藏千军。

劝君莫笑蓬门女,

腹有诗书气自芬。”

这首诗既展现了她的才学,又带着一丝傲气。赵晓财摸了摸后脑勺,目光望向远处的庄稼地,慢悠悠地对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文章千万卷,不抵一仓谷。

若论真学问,还看田埂路。”

这首诗虽然十分俚俗,却透着一股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李诗涵心中暗暗吃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你这是打油诗。”

“打油诗也是诗。”赵晓财咧嘴一笑,“你那诗里说‘腹有诗书气自芬’,我这诗里说‘田埂路’里有学问,不正好对上?”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对得好!庄稼汉的诗,实在!”

李诗涵咬了咬嘴唇,决定出个难题,便吟了一首词,是《鹧鸪天》:

“十载青灯伴晓霜,

痴心只为觅才郎。

莫叹蓬门无锦绣,

且将翰墨作红妆。

风细细,月茫茫,

何人共我话麻桑?

若得知音同煮酒,

不教岁月负流觞。”

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连台下那些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李诗涵望着赵晓财,心想这下你总该接不上了吧。

赵晓财却蹲在地上,用手指头在泥里划拉着,半晌站起身来,竟然也凑出了一首《鹧鸪天》:

“不向书斋问短长,

青山作伴水为乡。

肩挑日月迎朝露,

脚踏星辰送晚阳。

春种谷,秋收粮,

粗茶淡饭也真香。

若问知音何处有,

田埂边上话农桑。”

这下,连李诗涵都惊得说不出话来。这首词虽说文采稍逊一筹,却句句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最后一句“田埂边上话农桑”,正好对上了她词中的“何人共我话麻桑”,意境竟丝毫不差。

台下瞬间彻底炸开了锅,连王老先生都捋着胡子点头称赞:“这小子,还真有点家传的底子。”

李诗涵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实在不愿相信这个连高三都没读完的人能赢自己,咬着牙说道:“我再出最后一首,以‘月’为题,七言律诗。”

说罢,她便朗声道:

“皓魄当空照九州,

清辉遍洒古今愁。

举杯邀影成三客,

把卷寻诗对月楼。

桂树香飘千里外,

嫦娥梦绕万山头。

凭栏莫问相思苦,

且待归人共夜游。”

这首诗一出,台下一片叫好声。平仄严谨,用典恰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赵晓财仰头看了看天,此时日头正盛,哪里有月亮的影子?他挠挠头,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的诗,便说道:

“日头未落月未出,

哪来清辉照四隅?

莫说相思多苦处,

柴米油盐最实在。

嫦娥若解人间事,

不恋月宫恋茅庐。

若问归人何时返,

山货卖完我就回。”

这首诗半白不文,却把李诗涵的浪漫情怀一下子拉回了现实。尤其是最后两句,透着一股庄稼人的朴实劲儿,惹得台下众人哈哈大笑。

李诗涵站在台上,嘴唇微微哆嗦着,一句诗也接不上来了。她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台下有人大声喊道:“万人迷输了!该嫁给狗不理啦!”

李老栓在后台急得直搓手,恨不得立马跑上台去说句软话,却被老伴一把拉住:“闺女自己定下的规矩,怎能不算数?”

就在这时,赵晓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