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尘劫
(一)残冬尘影
弘治三十五年正月,江南的“莲家宗祠”被融雪浸得发软,祠堂的木门朽得能透光,风过时“吱呀”作响,像谁在空屋里叹息。.咸′鱼~看?书+ *首\发¨供桌的裂缝里嵌着些暗红的灰,指甲抠开一点,竟带着股香火燃尽的焦味——比天坛坛场的硫磺味更淡,像烧透的纸钱混着朽木,呛得人鼻腔发酸。
祠堂正中的“莲氏列祖”牌位蒙着层薄灰,牌位底座的缝隙里,露出个用刀刻的“莲”字,笔画浅得快磨平,刻痕里还沾着点白灰——和墙角漏下的墙皮,是同一种干燥的土腥气。
谢明砚站在祠堂外的石阶上,融雪顺着檐角滴在肩头,凉得像露水。他望着进祠堂的族人,后颈阵阵发松:穿素衣的老妪把牌位擦得发亮,抹布上的水渍里,漂着点金粉,是莲家伪玺上的残屑;戴孝帽的少年往香炉里插香,香灰落在地上的纹路,和黑风寨祭天的阵形一模一样;连扫地的仆妇,都把扫帚往门后放得轻缓,眼神里的疲惫像卸了重担的驴。
这月祠堂已经“清”了三回“余孽”,有掌坛的莲姑、守坛的祭司、藏坛的杂役,都捆在祠堂的柱子上。江南巡抚在供桌下的暗格里,摸到块褪色的令牌——是莲家主母的,牌上的麒麟缠莲纹被香火熏得发黑。此刻巡抚正坐在门槛上,用草茎剔着指甲缝里的灰,草茎上沾着点红漆,是祠堂梁柱上剥落的。
“先生,你闻这味。”莲禾凑过来,小手在风里甩着水珠,鼻尖沾着点泥土香,“不是祠堂该有的烟火味,清淡里带着点松快,像把陈年老账烧了后的空。”她往祠堂的“族谱阁”努嘴,声音轻得像融雪的滴声,“那族老给孩童发‘洗尘符’时,符纸边角卷着点毛边,我瞅着像黑风寨地牢里的草纸。+优/品+小!说+网? ·更-新·最!快+邻村的阿婆说,她儿子前几年被裹进莲家作乱,今早族老来赔罪,送的米缸上还刻着‘莲’字,缸底却用白漆刷了个‘民’字。”
林羽靠在祠堂的柱子上,靴底碾着块从香炉里扒出的香根,上面结着层白霜,用指尖捻开,竟露出点木头纤维,是莲家旧园匾额的料子——被火熏得发脆。“这些族人眼神里没了狠劲。”他往祠堂的“忏悔簿”瞥了眼,穿青衫的账房正往上面写字,笔尖在纸上的停顿,和圣人庙书生批注的节奏一模一样,“刚才听账房念叨,说‘真少主早死在乱军里,替身被抓时还在哭,说自己是被拐来的孤儿’。”
祠堂突然响起“咚”的钟声,惊得檐下的麻雀“扑棱”飞起,翅膀扫过谢明砚的脸颊,带起阵暖风。莲禾突然笑出声,指尖指着供桌下的阴影:“先生你看那蛛网!”蛛网上粘着片莲瓣,是去年残荷的枯瓣,和圣女祠池里漂的是一个模样,“那族老眉骨的痣淡了!像被香火熏得褪了色,跟烽燧堡堡尉的痣位置虽像,却没了那股凶气!”她声音轻快得像鸟鸣,“刚才他擦牌位时,袖口露出点刺青,是朵半开的莲,花瓣上还沾着点墨——巡抚说,这是莲家旁支的记号,早跟主家断了来往。”
(二)祠内余声
未时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祠堂的地上投下格子,像张摊开的棋盘。谢明砚三人顺着走廊往“族谱阁”走,廊下的青苔被融雪泡得发绿,林羽的铁链搭在栏杆上,“哗啦”一声轻响,惊得梁上的燕子“啾”地叫了声,翅膀扫过族谱阁的窗纸,带起阵纸香。
族谱阁的书架上堆着些旧卷,卷首的布套磨出了毛边,露出半行字——是《莲氏乱纪》的残页,记录着莲家如何从官宦堕为乱党。·s~i`l_u?b¨o′o.k-..c?o*m¨莲禾指着书架后的暗格,门板上的锁锈得快掉了,锁眼里卡着根发丝,是阿侬筒裙上的木棉线——被洗得发白。
“他们说‘族谱阁’的夹层里是‘罪证’,我刚才听族老跟巡抚说‘所有账册都在这,该杀该罚听朝廷的’。”莲禾推开暗格的门,门板“吱呀”转动,露出里面的木箱,箱角的铜锁挂着把钥匙,钥匙链是段红绳,是春桃绣鞋上的线头——被磨得发亮。
林羽深吸口气,掀开箱盖,一股陈旧的纸味涌上来,像晒透的书卷混着阳光,呛得莲禾打了个喷嚏,眼泪混着笑掉下来。谢明砚拿起最上面的账册,纸页脆得像枯叶,每一页都记着莲家的罪:圣女祠的掳掠、圣人庙的盗窃、烽燧堡的通敌……最后一页画着朵枯萎的莲,旁边写着“莲生乱世,亦归乱世,民安则莲朽”。
祠堂里的香烛忽明忽暗,火苗把供桌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弯腰谢罪的人。柱边的族人有的跪着磕头,额头的血珠滴在地上,晕开小小的红渍;有的捧着族谱哭泣,指腹在“叛逆”二字上反复摩挲,纸页被蹭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