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倭号”返航的消息传遍东亚时,连远在南洋的吕宋岛都飘起了大明的龙旗。·l¢o·o′k¨s*w+.!c-o′m,葡萄牙商人的帆船挤满了吕宋港,船上装着香料、象牙,却不敢像从前那样随意停靠——他们得先在“明廷侨务局”领“通商牌照”,牌上用汉、葡双语写着“依大明律纳税,违者驱逐”。侨务局的官吏是从两洲调来的吴兑副手,翻着两洲式的账本说:“‘靖倭号’的炮声,比十道圣旨都管用。”
商贸之网:从京师到两洲的金流
连湾港的两洲交易所里,黑板上的比价又添了新条目:“一门靖倭号同款线膛炮=百担朝鲜铜=千斤南美橡胶=二十箱吕宋香料”。黑松林部落的“活算盘”老人用绳结记着账,他现在能用两洲通宝结算,还学会了说“性价比”——这词是从大明商人那听来的,他觉得比部落话里的“划不划算”更顺口。
大明本土的“钢货热”愈演愈烈。江南的铁匠铺都学着两洲的法子锻钢,打出的菜刀、农具上刻着“仿靖倭钢”,价格比普通铁器贵三成,却被百姓抢着买。有个苏州商人,用三船丝绸从北美换回一船硫磺钢,在京师开了家“钢器行”,专门卖“靖倭号”同款匕首,刀柄镶着两洲的硬橡胶,生意好到要排队。
朝鲜的铜、吕宋的香料、北美的钢、南美的橡胶,顺着蒸汽船和铁轨汇成金流。沈一贯的账本上记着:“今年两洲及藩属国贡税,比去年翻了一倍,够造五艘靖倭号。,x`x!k~a!n_s`h?u^w?u\.-c*o`m+”他拿着账本去找林远,指着“橡胶与钢的互易占三成”说:“这才是真的‘以商养军’,比征赋税稳妥。”
万邦来朝:使团里的心思
万历皇帝在紫禁城接见藩属国使团时,林远站在阶下,看着各国使者的神色。朝鲜世子李珲捧着铜制的“靖倭号”模型,说“愿世世代代做大明的藩属”;吕宋的土王穿着大明赐的锦袍,献上香料和珍珠,请求“派工匠教我们炼铜”;连远在南洋的满剌加国王,都让人抬来一艘微型安宅船(缴获的倭寇战利品),表忠心说“已帮大明盯着倭寇动向”。
最让人意外的是英国使团。使者带来了欧洲的钟表和毛呢,请求“开放北美东海岸的一处港口,让英商与大明互市”,还隐晦地说“愿助大明对抗西班牙”。林远当即答:“港口可开,但得按两洲侨居区的规矩——交税、守律、不得私藏兵器。”他心里清楚,英国人打的是“借大明之力制衡西班牙”的算盘,就像大明利用两洲制衡倭寇一样。
使团里藏着细作。林远让人盯着英国使者的随从,发现他们总在偷偷画京师的地图,还打听“靖倭号”的钢炉构造。廉察司的人按两洲的法子,在他们的房间里藏了铜铃线,夜里听见动静,就假装巡逻路过——吓得随从再不敢轻举妄动。林远对石星说:“这些人表面来朝,实则探虚实,咱得像防倭寇那样防着。”
辽东的隐忧:钢甲下的野心
舒尔哈齐的儿子在“汉满营”里越来越受重用,他不仅学会了操使连珠炮,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给儿子取了个汉名“石安”——“愿在石头上安家”的意思。_3\3*k~s¢w·.\c¢o¨m_可林远从廉察司的密报里看到,舒尔哈齐私下里让人打造了百副钢甲,比“汉满营”的制式甲胄厚半寸,还偷偷和蒙古部落交换马匹。
“得敲敲警钟。”林远亲自去了趟辽东,在“汉满营”的操练场上,当着女真部落首领的面,让“靖倭号”的分舰从鸭绿江驶过,炮口对准江心的礁石,一炮炸起的水柱比桅杆还高。舒尔哈齐的脸色变了,林远笑着说:“这炮能打倭寇,也能打不老实的人——咱大明向来一碗水端平,好就赏,坏就罚。”
事后,舒尔哈齐让人把私造的钢甲送了一半到“汉满营”,说“给儿郎们用”。林远让人收下,却在互市的“公平碑”上添了条:“部落私造钢甲,需报巡检司备案,不得超过军额。”石星不解:“为何不直接缴了?”林远答:“他若真心归顺,会懂规矩;若有野心,缴了甲胄,还会藏别的——不如让他在眼皮底下,反而放心。”
日本的蛰伏:暗处的磨刀声
从日本传回的最后一封密信,说丰臣秀吉“称病不出,实则在大阪城造钢炉,想仿靖倭号的钢”。探子还说,有个葡萄牙商人偷偷卖给倭寇硫磺,换走了大量白银——这消息让林远拍了桌子:“把那商人的名字记下来,下次在两洲侨居区见了,直接扣了!”
江南造船厂的第二艘“靖倭号”已开工,林远让人在钢炉里加了两洲的“秘料”(一种从橡胶树里提炼的添加剂,能让钢更韧),说:“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