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最`全*他忽然明白,为什么面试那天李主管那么爽快,为什么陈凯从第一天起就把所有流程掰开揉碎了教他,连怎么跟物流打电话确认仓位、怎么用传真机发双语装箱单这些细节都不放过——原来从一开始,陈凯就在为离开做准备。
“那你为啥……”林阳的声音有点发涩,他想起这三个月来的日子:一起在集装箱里躲雨,分享同一份白菜炖豆腐,加班到深夜时陈凯泡的那杯速溶咖啡,还有每次自己犯错时,陈凯总是先帮他补救,再一点点教他怎么避免……这些难道都是刻意安排的?
“本来想你来了就交接,最多带一个礼拜。”陈凯靠在货架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铁皮柜,“但第一天带你看单据,你指着‘监装人’那栏问‘是不是每个环节都得签字负责’,我忽然就改主意了。”他转过头,目光落在林阳身上,带着点释然,“你跟我不一样,我刚来的时候,总觉得仓库的活儿委屈了学历,天天盼着走,连老刘教我认危险品编码都不耐烦。”
林阳想起陈凯说过的,他刚来时把“cif”和“fob”弄混,被客户投诉;发传真时把“立方米”写成“立方分米”,差点让货箱装不下。那时候的陈凯,大概也像自己最初那样,对仓库的一切都陌生又无措吧。
“但你不一样。”陈凯的语气里带着点赞许,“你看单据会核对生产批号,搬货箱会注意标签朝向,连老刘随口说的危险品编码都记在本子上。”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是林阳平时记术语的那个,不知什么时候被他拿去了,“你记的这些,比我当年的笔记本详细三倍。”
林阳接过本子,指尖触到自己写的“un1133:易燃液体,储存温度≤30c”,下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火焰符号。这是他刚来时,老刘随口提了一句,他怕记混,特意画的。
“我刚来那会儿,仓库是个烂摊子。”陈凯望着仓库中央的电子秤,那上面还放着昨天称的样品,“前任仓管员走得急,台账记得乱七八糟,库存跟实际差了十几箱,我花了俩月才一点点对清楚。”他自嘲地笑了笑,“天天加班到半夜,对着满仓库的货箱发呆,觉得自己一个学计算机的,怎么就混到这份上了。”
林阳想象着那个场景:深夜的仓库,只有陈凯一个人,手里拿着账本,一箱箱核对标签,身后是堆积如山的货箱,空气里飘着化学品和灰尘的味道。难怪他现在对库存核对要求那么严,每次盘库都要亲自过手,“差一箱都不行,宁肯多花俩小时,也不能留糊涂账”。
“老刘那时候不说啥,就陪着我加班,”陈凯的声音有点哑,“我核对完一箱,他就帮我贴个‘已核’的标签,还总说‘年轻人别急,仓库的账是一笔一笔记出来的,急着赶进度才容易错’。”他忽然拍了拍林阳的肩膀,“现在想想,那两年没白待,至少知道了啥叫‘踏实’——就像你现在记的台账,一笔是一笔,看着就安心。”
阳光渐渐西斜,仓库里的光斑慢慢拉长。林阳忽然明白,为什么陈凯教他用机械扳手时,非要让他自己练到“闭着眼都能卡准带齿”;为什么教他拍照时,要求“每个角度都得拍清楚,哪怕多等半小时光线”;为什么上周他独立处理完第一批发往汉堡的货,陈凯看着签收传真时,眼里的笑比自己还亮——那是看着亲手带出来的人能独当一面的欣慰。
“那你……现在还走吗?”林阳轻声问,心里忽然有点空落落的,像货架上少了一排货箱。
“走,下周一就去报到。”陈凯从货架上拿起一本台账,翻到最后一页,那里是林阳昨天刚写的入库记录,字迹工整,连涂改液都没用过,“本来上周就要说的,但看你在跟德国客户打电话确认包装细节,说得那么流利,就想再等等。”他把台账放回原位,“现在看,你确实能顶上了。”
林阳想起上周那个电话,客户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他握着听筒,手心全是汗,是陈凯在旁边悄悄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几个关键术语的中文解释,才让他顺利说完。原来那时候,陈凯就已经在为他独立工作铺路了。
“李主管知道吗?”
“上周跟她说了,”陈凯点头,“她让我放心走,说‘小林现在比你刚来那会儿稳当’。”他笑了笑,“其实是她不知道,你比我当年强多了——我到第三个月,还在把‘唛头’写成‘码头’,被客户笑话了好久。”
林阳也笑了,眼眶却有点发热。他想起这三个月来,陈凯教他的不只是怎么用扳手、怎么填单据,还有怎么跟车间师傅沟通生产进度,怎么跟物流协商延迟一天送货,怎么在客户发脾气时先道歉再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陈凯用两年的经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