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我新书发售,几位闺密约我在三里屯附近聚会,一方面是替我祝贺,另一方面也为了叙旧。
三位闺密的情况各有不同。
小秋入职了一家老牌互联网公司,薪水不错也足够稳定,但人际关系复杂,企业文化陈旧,办公室里四平八稳的中年妇女们不仅把持着较高职位,还和上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秋年轻气盛,感觉非常压抑。
丽丽的公司属于自媒体,老板特别年轻,从某微信大号中辞职出来单干,一开始凭借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接到了不少广告订单。但这一行更新得太快,相似风格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一般前赴后继地出现。丽丽感到公司的业务量每况愈下,粉丝流失得异常汹涌。即使不取消关注,点击率从最初的10%一路跌到2%。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解散是早晚的事。
大刘应该是这里面最朝气蓬勃的一个了。他刚刚跳槽到新的游戏公司,而公司的新手游上线后好评如潮,又刚刚租下了新的办公室,一口气扩招了40人。甚至提到加班,他也不会立刻肾上腺素上飙了。毕竟,逐月上涨的奖金是最有疗效的补药。
果不其然,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就都憋不住了。最先吐槽的是气压最低的小秋。印象里她是个与世无争的女孩,工作起来一板一眼,绝不马虎。可听完她的状态,我们都觉得异常惊讶。
让她生气的事情是这几天中午,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们开始集体出动到各个工位上去查岗。凑巧赶上她
吃完饭跑去银行买煤气,前面有个大妈不会用自助机,耽误了很长时间才轮到她办理。结果她刚一回到公司,就被叫到办公室谈话了。
小秋很生气,因为在她的理解中,人事部应该是为广大职工争取福利和权益的,这样下场查岗,非常不体面。
丽丽听完,很认真地问:“那你去银行那天是不是超过了午休的时间呢?”
小秋点了点头。
“所以啊,这是你的错。”丽丽和大刘同时说,“再说,你的工资又不低,年底还有奖金和分红。再过两个月,你就可以拿到十三薪了,没必要和公司闹僵。”大刘的分析代表了一大批人的想法,只要薪水令人满意,老板的创意再low再傻,我们都会闭上眼,想方设法好好对付。
其实,我特别能明白小秋的心理:这个公司已经惹毛了我,可又有着我不愿舍弃的优势;我不满意它的规章制度,不喜欢它的企业文化,不愿和这里的同事有太多的接触;我就像是一片叶子,只想轻轻地浮在这条浑浊的小河流上;你托举着我可以,但你千万别掀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
丽丽见小秋有点生气,连忙解释说:“其实这里面最该抱怨的是我。”丽丽的公司濒临破产,人员流失严重。她如今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活,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丽丽解释,这里面不仅仅考虑到大老板对自己不错这个感情因素,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这个项目不错,能学到很多东西。借此,她认识了不少出版社的美编,还联系上了
一批艺术类的公众号。她儿时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名插画师,虽然目前做公众号的图文设计,好像和理想离得也不太远,但丽丽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有一本展现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集。
虽然眼下丽丽还没什么头绪,但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人脉都能助她早日实现梦想,即使眼下有点兵荒马乱,但丽丽的心充实而安定。
听完三个人的汇报,我的脑海里生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工作呢?一定会有很多人回答我:“为了挣钱,为了生活。”
那挣到多少钱了你就可以不工作了呢?
截至2017年,扎克·伯格已经拥有436亿美元了,股神巴菲特已经拥有607亿美元了。比尔·盖茨就不用说了,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停了下来。
有一家全球知名调查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们持续了20多年的研究,访问了1**个国家的2500万名员工。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只有13%的员工积极工作;63%的员工懒懒散散,对工作不太投入;剩下24%的员工情况更糟,对待工作除了厌恶就是厌恶,完全提不起精神。
所以放眼全球,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工作。这种反感既普遍又正常。因为懒惰和图舒服是人类的天性,工作本身就是这样。不喜欢流水线拧螺丝的人也不喜欢风餐露宿送外卖,讨厌打扫病房的护工也讨厌长途跋涉搞运输。
换句话说,懒惰的人,你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开心。除非你给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