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公交车上听到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一个烫着小波浪的中年妇女对身边的短发女孩说:“哎,你看没看网上一则新闻,说的是有个人特别傻,拿着三十多万的年薪居然辞职,然后花了好几十万去国外读研究生,结果回来后找的工作年薪还是三十万。真失败,这学费白花了。”
短发女孩附和道:“是啊,还耽误了几年的时间,这里外里得亏了一百万吧。”然后两个人耸着肩,呵呵地笑起来。
我知道如果用单一且静止的标准来评判这个人,那TA户头上的存款确实减少了很多,学成归来也没有立即带来幅度很大的经济增长。但据此就判断这是个失败的案例,实在太过草率。
失败到底是什么?是离开一个深爱的人?输掉一场重要的比赛?还是失去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如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经验,或者提升了自我价值,拓展了能力边界,那算不算也是一种成功呢?
就像这位被人津津乐道的大龄留学生,几年前,离开一份三十万年薪的工作并不容易,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会使这场暂别来得异常艰辛。但如果这是TA深思熟虑的结果,是TA难以忘怀的梦想,而且在学成归来后依旧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即使薪水和原来一样,但此刻的TA已经和留学前有太多的不同。
因为几年的海外生活不仅能实现知识的更新、语言的精进,更重要的是在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完成一整套的系统升级。
就像知乎上说的:“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不见得是真的。
在这种打翻了
又重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这些也许在短期内无法在经济上有所体现,但国外严谨的治学态度、浓厚的人文理念还有更加成熟独立的交往模式势必会长期影响着每一位认真刻苦的求学者。这种多元融合的教育背景势必让TA在今后的职场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更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刻TA刚学成归来,各方面才能****,假以时日,TA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判定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千差万别,但都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自身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延展。最近我特别喜欢看美国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撰写的《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本书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累计印量180万册,由比尔·盖茨亲自撰文推荐。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人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书里,作者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固定型思维的人需要外界不断的证明,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自我接纳,获得乐趣。他们将所得到的一切都看成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做好了说明自己有能力,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失败了就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没有天赋,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
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任何既有的评价都只反映现状。无论失败与成功都是此刻的结果,而且稍纵即逝。这一场球赛胜利了,不代表
下一场就不会输。2012年1月,曾经辉煌百年的美国柯达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要知道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成立于1880年,是胶卷的研发者,他们生产和制造出了第一台供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照相机。柯达作为感光行业的王牌品牌,曾经创造了无数的商业奇迹,占有全球2/3的市场份额,最鼎盛的时候在全球拥有14.5万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
由于柯达担心其胶卷销量受到影响,即使它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但它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使其逐渐被数字化潮流淘汰,市值在15年间从300亿美金蒸发到1.75亿美金,最终沦落到破产。
你看,这个世界,每一刻都在改变。每一天都可以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可以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所以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所做的事情当成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享受这个一边努力一边成长的过程。
所以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