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职场打拼还是留学深造,无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二十三年弃置身,外界给我们的反馈既是及时的也是即时的,那些评价只代表此刻,你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扭转暂时的失利。
要转变思维模式,让自己活在成长中。新学期学习压力大,不要逃避,一道题一道题地研究,刚接触陌生的知识体系大多会倍感吃力。新岗位人际关系疏离,不要心存恐惧,自然地展示你自己,人们面对新朋友都是这样谨慎挑剔的。转变一种思维模式,让自己当下的困境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你的情绪和心理会更加稳定平和。
也要转变思维模式去评价他人。我是一位中学老师,这些年我遇到了许多类似的教学案例。我们常常会替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担心,认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强烈的学习意愿,这样的孩子就算到了社会上,也没有竞争力。小磊就曾是这样一位学困生。
儿时,他遭逢家庭巨变,妈妈离世后,爸爸带回来数不清的女朋友,有的甚至大不了小磊几岁。那时,他沉默寡言,和任何人都不愿意交流。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不到一个学期,已经成了年级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
那时定义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成绩,一模考试过后,接到个位数的成绩单,小磊的爸爸就不让他再来上学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小磊去了一所中专学服装设计。多少年过去了,小磊从来没有回过学校,连同学聚会都不参加。老师和同学们提起小磊都是一脸惋惜,觉得他肯定是没考上大学,又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和大家都断了联系。
我一度对这种传闻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下班,我在学校门口的橱窗下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清俊的五官,腼腆的笑容,只是比原来高大了许多。
“小磊?”我眯着眼睛简直不敢相信。
他摸着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老师我马上要出国读书了,走之前想来学校再看看。”我陪他去操场上走了走,在花坛旁边坐了一会儿,又去看了看当时还在修建的图书馆。每到一个地方,小磊都感慨万千,几次红了眼圈。
我小心翼翼地问:“是爸爸花钱送你出去的吗?”
他笑着说:“怎么可能,他现在还得靠我养活呢。”在中专的第一年,小磊对待学习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他觉得学习是为了应付别人,和他没什么关系。直到同宿舍的一位兄弟的哥哥靠自己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还办了自己的作品展,小磊才意识到此刻挥霍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未来。
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告诉自己只要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全新的起点。他开始一边上自己的
专业课,一边旁听感兴趣的学科。周末就去师哥师姐的大学里帮忙布展,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顺利上了大专,他就开始忙着参赛,打工挣的钱就到全国各地去采风,从各地建筑和少数民族服饰中吸收新鲜的元素。没多久,他的服装设计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那时候,这位老师正准备辞职创办自己的服装品牌,小磊成了该公司第一批服装设计师。如今的他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时尚达人了。
我想这场蜕变,绝对是成长型思维的功劳。在任何时候都要告诉自己,所有的评价只是在描述现状,任何时候你都要主动出击,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把每一段经历变成提高自己的机会。
什么是真正的失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伟大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项新发明的诞生,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项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他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
乔丹在一则耐克广告中说:“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
不犯错或者少犯错的人不是胜利者,真正的失败是那些特别害怕失败,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继续前行的人。
离开一个深爱的人不是失败,从此不敢再将真心托付才是失败,输掉一场重要的比赛也不算失败,从此再也没胆站在对手面前才是真的失败。人生在世,逃避和推诿解决不了那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怕跌倒不怕失败的人,才能从每一次跌倒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