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却转头对曹操笑道:"孟德,朕这笔字,可还配得上令爱功绩?"话里藏着机锋:字是朕写的,但真正让金匾生辉的,是你女儿的血战之功。
细看之下,金匾暗藏三重玄机:
"巾"字藏锋如剑,暗合曹莹佩剑长度
"眉"字收笔处形似琼州地图
金粉中混入的贪官金器熔渣,在阳光下会显现血色光晕
最绝的是匾额背面阴刻着《醒廉书院记》,字小如蚁却笔笔清晰,需用放大镜才能阅读——这是刘辩对天下贪官的无声警告。
曹操接过金匾时,发现底部竟刻着一段铭文:"光复六年冬,帝赐曹氏女,以彰其首。"而"首"字的最后一竖,分明是把他当年在徐州执法用的铁尺熔铸了进去!
当金匾送达琼州时,曹莹正在田间巡视春耕。她跪接圣旨后,写下一封堪称典范的谢恩表:
"臣一介女流,幸赖陛下天威...今悬金匾于中堂,日夜警醒...惟愿做陛下手中剑,斩尽天下蛀虫..."
刘辩阅后大笑:"好一个'手中剑'!传旨,将谢恩表刻碑立于醒廉书院前!"
刘辩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心血来潮的举动竟然会推动一场大的变革。
洛阳太学门前,一群素衣女子跪坐请愿的场景震惊了士林。她们手持自制的"巾帼不让须眉"木牌,要求开放女子入学资格。为首的竟是河东卫氏嫡女卫琬,她当众焚毁《女诫》竹简,火光中高诵曹莹奏章:"臣愿为陛下手中剑,不问雌雄!"
长安西市的说书人发明了新曲调《曹娥行》,唱词中"生女当如曹都督,胜养七尺男儿身"引得满堂喝彩。更妙的是,茶馆开始流行一种"巾帼茶",茶杯底都印着曹莹的小像,集齐十杯可换绣花针——暗合"以柔克刚"之意。
曹操府上的门房记录显示,金匾赐下后七日间:
收到求亲拜帖三百七十二份
踏破门槛七次
累晕三个负责接待的管事 最离谱的是琅琊王氏竟派来嫡子,声称愿入赘曹家。曹操在回帖上只写了两个字:"呵呵。"